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苏州古城区河流景观质量分析与评价--以干将河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7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3-15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8-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页
        1.5.2 研究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理论准备第20-3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1页
        2.1.1 苏州古城区第20页
        2.1.2 苏州古城区河流第20页
        2.1.3 河流景观第20-21页
        2.1.4 苏州古城区河流景观第21页
    2.2 河流景观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第21-28页
        2.2.1 形式美法则第21-24页
        2.2.2 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第24-26页
        2.2.3 河流廊道理论第26-28页
    2.3 河流景观质量评价方法第28-32页
        2.3.1 河流景观视觉评价方法第28-30页
        2.3.2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第30-32页
    2.4 苏州古城区河流景观质量评价方法的确定第32-36页
        2.4.1 定性评价方法的确定第32-34页
        2.4.2 定量评价方法的确定第34-36页
第三章 苏州古城区河流景观概述第36-49页
    3.1 苏州古城区河流水系历史变迁概述第36-38页
    3.2 苏州古城区河流景观现状概述第38-45页
        3.2.1 苏州古城区河流构成现状第38-42页
        3.2.2 苏州古城区骨干河道景观现状第42-45页
    3.3 实证河流的选择第45-49页
第四章 干将河景观定性分析与评价第49-66页
    4.1 空间尺度分析与评价第49-53页
    4.2 水域视觉美分析与评价第53-55页
    4.3 植物配置分析与评价第55-60页
        4.3.1 植物种类选择分析与评价第55-57页
        4.3.2 植物的色彩分析与评价第57-58页
        4.3.3 植物配置方式分析与评价第58-60页
    4.4 建筑与小品分析与评价第60-63页
        4.4.1 临街建筑分析与评价第60-62页
        4.4.2 景观建筑分析与评价第62页
        4.4.3 园林小品分析与评价第62-63页
    4.5 干将河景观定性分析与评价小结第63页
    4.6 优化建议第63-66页
        4.6.1 积极改善整体空间尺度,营造宜人的景观空间第64页
        4.6.2 继续发挥植物造景优势,提升人造自然之美第64-65页
        4.6.3 加强周边建筑设计与更新的引导,增强辨识度第65-66页
第五章 苏州古城区河流景观定量评价方法第66-81页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第66-75页
        5.1.1 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的原则第66页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第66-67页
        5.1.3 评价指标及赋分标准说明第67-75页
    5.2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说明第75-77页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77页
    5.4 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第77-78页
    5.5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第78-81页
        5.5.1 验证河流概况第78-79页
        5.5.2 验证河流景观定量综合评价第79-81页
第六章 干将河景观定量分析与评价第81-95页
    6.1 干将河景观定量评价指标资料和数据来源第81页
    6.2 干将河水质参数单项指标分析与评价第81-85页
    6.3 干将河景观定量评价指标的度量第85-88页
        6.3.1 生态性指标第85-87页
        6.3.2.社会文化性指标第87-88页
    6.4 干将河景观定量综合分析与评价第88-92页
        6.4.1 评价结果第88-90页
        6.4.2 结果分析第90-92页
    6.5 优化建议第92-95页
        6.3.1 加强水环境治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第92-93页
        6.3.2 提升河道景观的公共性,开展丰富多彩的亲水活动第93页
        6.3.3 挖掘地域文化潜力,创造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和谐人居环境第93-95页
第七章 结语第95-97页
    7.1 论文的主要成果第95-96页
    7.2 存在的不足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著作、论文第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102-103页
附录第103-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湍流射流冲击壁面换热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筒仓卸料压力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