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分子成像技术简介 | 第17-21页 |
1.1.1 荧光成像技术 | 第18-20页 |
1.1.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第20-21页 |
1.2 癌症治疗方法简介 | 第21-25页 |
1.2.1 基因沉默治疗 | 第22-24页 |
1.2.2 光动力治疗 | 第24-25页 |
1.3 功能核酸的筛选与应用 | 第25-33页 |
1.3.1 脱氧核酶 | 第25-30页 |
1.3.2 核酸适配体 | 第30-33页 |
1.4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 第33-37页 |
1.4.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 第33-35页 |
1.4.2 二氧化锰纳米片材料 | 第35-37页 |
1.5 本研究论文的构想 | 第37-39页 |
第2章 二价锰离子依赖的脱氧核酶的体外筛选 | 第39-52页 |
2.1 前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5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2.2.2 变性PAGE胶的配置 | 第41页 |
2.2.3 [α-~(32)P]-ATP标记 | 第41页 |
2.2.4 [r-~(32)P]-ATP标记 | 第41-42页 |
2.2.5 DNA的分离纯化 | 第42页 |
2.2.6 放射性成像分析 | 第42页 |
2.2.7 初始文库的构建 | 第42-43页 |
2.2.8 体外筛选实验 | 第43-44页 |
2.2.9 活性和选择性检测实验 | 第44页 |
2.2.10 克隆和测序实验 | 第44-45页 |
2.2.11 Cis结构的活性和选择性检测实验 | 第45页 |
2.2.12 Trans结构的活性和选择性检测实验 | 第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2.3.1 体外筛选条件的优化 | 第45-46页 |
2.3.2 初始文库的构建 | 第46-47页 |
2.3.3 体外筛选 | 第47-48页 |
2.3.4 克隆与测序 | 第48-49页 |
2.3.5 Cis结构的活性和选择性分析 | 第49-50页 |
2.3.6 Trans结构的活性和选择性分析 | 第50-51页 |
2.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脱氧核酶-二氧化锰智能复合纳米体系用于癌细胞基因沉默研究 | 第52-71页 |
3.1 前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3.2.2 紫外及荧光光谱检测 | 第54页 |
3.2.3 体外酶切反应 | 第54页 |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4页 |
3.2.5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合成 | 第54-55页 |
3.2.6 Ce6-DNAzyme的合成连接 | 第55页 |
3.2.7 单线态氧检测 | 第55页 |
3.2.8 DNAzyme-MnO2纳米体系的组装 | 第55页 |
3.2.9 细胞培养 | 第55-56页 |
3.2.10 流式细胞分析实验 | 第56页 |
3.2.11 细胞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实验 | 第56页 |
3.2.12 核磁信号检测 | 第56页 |
3.2.13 细胞核磁成像 | 第56-57页 |
3.2.1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57页 |
3.2.15 蛋白印迹检测 | 第57页 |
3.2.16 荧光免疫蛋白分析 | 第57-58页 |
3.2.17 细胞增殖实验 | 第58页 |
3.2.18 软琼脂实验 | 第58页 |
3.2.19 光动力治疗实验 | 第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9页 |
3.3.1 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工作原理 | 第58-59页 |
3.3.2 二氧化锰纳米片材料的合成 | 第59-60页 |
3.3.3 10-23 DNAzyme的酶切效率分析 | 第60-61页 |
3.3.4 Ce6-DNAzyme-MnO_2纳米体系的构建 | 第61-62页 |
3.3.5 二氧化锰纳米片对DNAzyme的保护作用 | 第62-63页 |
3.3.6 体外单线态氧检测 | 第63-64页 |
3.3.7 二氧化锰纳米片对DNAzyme进入细胞效率的影响 | 第64页 |
3.3.8 细胞内锰含量检测 | 第64-65页 |
3.3.9 核磁信号检测 | 第65-66页 |
3.3.10 EGR-1蛋白检测 | 第66-67页 |
3.3.11 细胞增殖检测 | 第67-69页 |
3.4 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核酸适配体-二氧化锰复合纳米探针用于癌细胞荧光/核磁共振双模成像研究 | 第71-87页 |
4.1 前言 | 第71-7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2-75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72-73页 |
4.2.2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制备 | 第73-74页 |
4.2.3 Aptamer-MnO_2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74页 |
4.2.4 MnO_2纳米片对单链DNA吸附能力的检测 | 第74页 |
4.2.5 细胞培养 | 第74页 |
4.2.6 细胞流式检测和荧光共聚焦成像 | 第74-75页 |
4.2.7 MnO_2纳米片作为MRI造影剂对GSH的响应分析 | 第75页 |
4.2.8 细胞核磁共振成像 | 第75页 |
4.2.9 细胞内的锰含量检测分析 | 第75页 |
4.2.10 MnO_2纳米片的细胞毒性分析 | 第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6页 |
4.3.1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特性分析 | 第75-77页 |
4.3.2 二氧化锰纳米片对DNA的吸附能力分析 | 第77-79页 |
4.3.3 二氧化锰纳米片对还原试剂的响应分析 | 第79-80页 |
4.3.4 sgc8-MnO_2纳米探针的细胞靶向分析 | 第80-83页 |
4.3.5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核磁信号分析 | 第83-85页 |
4.3.6 细胞内锰离子含量分析 | 第85-86页 |
4.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光敏剂-二氧化锰复合纳米体系用于高效的光动力治疗研究 | 第87-105页 |
5.1 前言 | 第87-8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8-91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88-89页 |
5.2.2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制备 | 第89页 |
5.2.3 Ce6-MnO_2纳米体系的制备 | 第89页 |
5.2.4 单线态氧的检测分析 | 第89页 |
5.2.5 细胞培养 | 第89-90页 |
5.2.6 流式细胞实验 | 第90页 |
5.2.7 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实验 | 第90页 |
5.2.8 光毒性实验 | 第90页 |
5.2.9 细胞早期凋亡实验 | 第90-91页 |
5.2.10 动物培养 | 第91页 |
5.2.11 活体成像 | 第91页 |
5.2.12 活体光动力治疗 | 第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4页 |
5.3.1 谷胱甘肽对单线态氧的消耗作用 | 第91-92页 |
5.3.2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制备和表征 | 第92-93页 |
5.3.3 Ce6-MnO_2纳米体系的制备和分析 | 第93-94页 |
5.3.4 Ce6-MnO_2纳米体系对谷胱甘肽的响应分析 | 第94-95页 |
5.3.5 Ce6-MnO_2纳米体系细胞内在化分析 | 第95-96页 |
5.3.6 Ce6-MnO_2纳米体系的细胞光毒性分析 | 第96-97页 |
5.3.7 谷胱甘肽对光动力治疗的影响分析 | 第97-98页 |
5.3.8 二氧化锰纳米片对光动力治疗的影响分析 | 第98-100页 |
5.3.9 Ce6-MnO_2纳米体系光动力治疗的普遍适用性分析 | 第100-102页 |
5.3.10 Ce6-MnO_2纳米体系的活体成像分析 | 第102-103页 |
5.3.11 Ce6-MnO_2纳米体系在活体内的光动力治疗分析 | 第103-104页 |
5.4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靶向抑制MTH1蛋白的高效光动力治疗纳米体系的研究 | 第105-120页 |
6.1 前言 | 第105-10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6-111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6-107页 |
6.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07页 |
6.2.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氨基化 | 第107-108页 |
6.2.4 MSN@siRNA的制备 | 第108页 |
6.2.5 Ce6@MSN的制备 | 第108页 |
6.2.6 Ce6@MSN@siRNA的制备 | 第108页 |
6.2.7 细胞培养 | 第108页 |
6.2.8 流式细胞实验 | 第108页 |
6.2.9 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实验 | 第108-109页 |
6.2.10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09页 |
6.2.11 蛋白印迹检测 | 第109页 |
6.2.12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109-110页 |
6.2.13 荧光免疫蛋白分析 | 第110页 |
6.2.14 光毒性实验 | 第110页 |
6.2.15 动物培养 | 第110页 |
6.2.16 活体光动力治疗 | 第110-11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9页 |
6.3.1 Ce6@MSN@siRNA纳米体系的制备和分析 | 第111-114页 |
6.3.2 Ce6@MSN及MSN@siRNA的生物功能分析 | 第114-115页 |
6.3.3 Ce6@MSN@siRNA纳米体系的基因沉默分析 | 第115-116页 |
6.3.4 Ce6@MSN@siRNA纳米体系的光动力治疗分析 | 第116-118页 |
6.3.5 Ce6@MSN@siRNA纳米体系的活体分析 | 第118-119页 |
6.4 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