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35B碳钢在原油储罐罐底沉积水中腐蚀行为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依据与背景情况 | 第10-11页 |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腐蚀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 1.2.1 原油储罐内底板腐蚀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腐蚀造成的危害 | 第12-13页 | 
| 1.3 原油储罐底板腐蚀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 1.3.1 金属的性质 | 第13-14页 | 
| 1.3.2 介质因素 | 第14页 | 
| 1.3.3 外部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 1.4 腐蚀监测技术 | 第15-17页 | 
| 1.5 原油储罐内底板腐蚀的原因 | 第17-20页 | 
| 1.5.1 罐底沉积水 | 第17-19页 | 
| 1.5.2 H_2S、CO_2、O_2的影响 | 第19页 | 
| 1.5.3 硫酸盐还原菌 | 第19-20页 | 
| 1.5.4 其他因素 | 第20页 | 
| 1.6 原油储罐的防腐措施 | 第20-22页 | 
| 1.6.1 合理选材 | 第20-21页 | 
| 1.6.2 抗静电涂料防腐 | 第21页 | 
| 1.6.3 涂料与阴极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技术 | 第21页 | 
| 1.6.4 热喷铝技术 | 第21页 | 
| 1.6.5 添加缓蚀剂 | 第21-22页 | 
| 1.6.6 合理的结构防腐蚀设计 | 第22页 | 
| 1.6.7 开发石油脱硫新技术 | 第22页 | 
| 1.7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缝隙腐蚀的电化学研究 | 第23-32页 | 
| 2.1 前言 | 第23页 | 
| 2.2 丝束电极简介与制备 | 第23-24页 | 
| 2.2.1 丝束电极简介 | 第23-24页 | 
| 2.2.2 丝束电极制备 | 第24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2.4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处理 | 第26页 | 
| 2.4.1 WBE测量 | 第26页 | 
| 2.4.2 EIS测量 | 第26页 |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 2.5.1 电极表面电流分布测试 | 第26-29页 | 
| 2.5.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29-3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碳钢在罐底沉积水中腐蚀行为研究 | 第32-45页 |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 3.2.1 沉积水成份分析 | 第33页 | 
| 3.2.2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3.2.3 电化学实验 | 第33-34页 | 
| 3.2.4 失重试验 | 第34页 | 
| 3.2.5 腐蚀挂片表面形态与腐蚀产物分析 | 第34-35页 | 
| 3.3 结论和分析 | 第35-43页 | 
| 3.3.1 表面形貌和腐蚀产物分析 | 第35-37页 | 
| 3.3.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37-40页 | 
| 3.3.3 腐蚀失重 | 第40-41页 | 
| 3.3.4 电位电流分布 | 第41-4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不同因素对碳钢在沉积水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45-58页 | 
| 4.1 前言 | 第45页 |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 4.3 结论和分析 | 第47-57页 | 
| 4.3.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47-50页 | 
| 4.3.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50-53页 | 
| 4.3.3 腐蚀失重 | 第53-54页 | 
| 4.3.4 电流分布 | 第54-5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5.1 总结 | 第58页 | 
| 5.2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