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隐蔽油气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学科前沿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区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 第15-17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18-19页 |
2 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 第19-39页 |
·陆相湖盆坳陷期层序划分难点与划分原则 | 第19-21页 |
·陆相湖盆坳陷萎缩期层序地层划分难点 | 第19页 |
·陆相湖盆拗陷萎缩期层序地层划分原则与思路 | 第19-21页 |
·陆相湖盆坳陷萎缩期层序地层划分、解释标准 | 第21-32页 |
·气候旋回明显 | 第21-23页 |
·钻、测井旋回清楚 | 第23-24页 |
·发育多期地震反射旋回 | 第24-25页 |
·钻测井层序界面上下接触关系多样 | 第25-26页 |
·地震层序界面削蚀特征不明显,偶见顶超和局部上超 | 第26-27页 |
·最大水进面之上为数不多的下超 | 第27-28页 |
·各三级层序都可以进一步划分出 2-3 个体系域 | 第28-29页 |
·各三级层序的特征、规模都很接近 | 第29-30页 |
·层序界面判别其它标志—古生物标志 | 第30-32页 |
·层序划分对比结果及井震结合的一致性程度 | 第32-35页 |
·划分了 5 个三级层序、10 个体系域 | 第32-34页 |
·井震结合一致性程度分析 | 第34-35页 |
·三级层序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 | 第35-39页 |
·钻测井层序特征 | 第35-36页 |
·层序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 | 第36-39页 |
3 黄河口地区新近系物源及沉积相分析 | 第39-76页 |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 第39-50页 |
·辫状河体系 | 第39-41页 |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 第41-44页 |
·曲流河体系 | 第44-45页 |
·曲流河三角洲体系 | 第45-48页 |
·湖泊体系 | 第48-50页 |
·砂体分布规律及物源分析 | 第50-67页 |
·砂体平面图分析 | 第50-58页 |
·重矿物特征及母岩分析 | 第58-67页 |
·沉积体系分布规律分析 | 第67-76页 |
·馆陶组各体系域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 | 第67-70页 |
·明化镇组下段各体系域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 | 第70-74页 |
·明化镇组上段各体系域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 | 第74-76页 |
4 重点地区高频层序格架下砂体精细刻画 | 第76-122页 |
·高频层序划分与对比 | 第76-87页 |
·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76-81页 |
·准层序组发育特征 | 第81-87页 |
·高频层序格架下砂体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 第87-97页 |
·地震属性优选 | 第87-89页 |
·岩性分布特征分析 | 第89-92页 |
·地震属性与岩性关系分析 | 第92-94页 |
·典型砂体的地震响应模式 | 第94-97页 |
·地震属性特征及砂体刻画 | 第97-108页 |
·均方根属性和砂体刻画 | 第97-98页 |
·各准层序组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98-108页 |
·砂体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 第108-122页 |
·层序结构控制砂体纵向发育程度 | 第108-111页 |
·古地貌制约砂体横向展布特征 | 第111-117页 |
·基准面(湖平面)旋回决定砂体叠置样式的差异 | 第117-122页 |
5 隐蔽油气藏研究 | 第122-140页 |
·成藏条件分析 | 第122-136页 |
·烃源岩特征 | 第122-129页 |
·油气运移路径 | 第129-132页 |
·有利的油气储集砂体 | 第132-136页 |
·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 | 第136-140页 |
·构造带控制隐蔽油气藏分布 | 第136页 |
·层序控制油气聚集部位 | 第136-137页 |
·断—砂耦合控制油气充注 | 第137-140页 |
结论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8页 |
附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