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地域意识概念界定 | 第9页 |
二. 《儒林外史》所反映的地域范围与吴敬梓的生平活动地域 | 第9-10页 |
三. 《儒林外史》地域意识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 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借问君家何处住:籍贯观念的强烈性 | 第12-18页 |
一. 《儒林外史》重视人物籍贯的设置 | 第12-14页 |
(一) 《儒林外史》人物籍贯设置采用多种方式 | 第12-13页 |
(二) 《儒林外史》人物籍贯分布具有双重性特点 | 第13-14页 |
二. 《儒林外史》有意设置某些人物的籍贯 | 第14-18页 |
(一) 虞博士的籍贯设置解读 | 第14-15页 |
(二) 马二先生等人的籍贯设置解读 | 第15-17页 |
(三) 王惠的一生与人物籍贯设置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恍然身在此境中:地域空间的真实性 | 第18-23页 |
一. 江南地区 | 第18-21页 |
(一) 小说总体描绘江南地区的风光物产 | 第18-19页 |
(二) 小说准确把握江南地区内部不同地域的特征 | 第19-20页 |
(三) 小说对南京进行多角度的刻画与描绘 | 第20-21页 |
二. 未曾涉足的地区 | 第21-23页 |
(一) 南方地区(除去江南) | 第21-22页 |
(二) 北方地区(山东、北京、陕西)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百转千回终入海:叙事结构的地域板块 | 第23-27页 |
一. 山东——广东板块 | 第24页 |
(一) 山东地域叙事 | 第24页 |
(二) 广东地域叙事 | 第24页 |
(三) 山东地域的二次叙事 | 第24页 |
二. 江西——浙江板块 | 第24-25页 |
(一) 江西地域叙事 | 第25页 |
(二) 浙江地域叙事 | 第25页 |
三. 安徽——江苏板块 | 第25-26页 |
(一) 芜湖地域叙事 | 第25-26页 |
(二) 两江地域叙事 | 第26页 |
四. 以南京为中心的板块 | 第26-27页 |
(一) 第二十四回半至三十七回 | 第27页 |
(二) 第三十八回至四十四回半 | 第27页 |
(三) 第四十四回半至四十八回 | 第27页 |
(四) 第四十九回至第五十五回 | 第27页 |
第四章 人生南北多歧路:科举时代的众生百态与人物群像 | 第27-33页 |
一. 儒林人物的人生活动与地域转换 | 第28-30页 |
(一) 考试、应诏等活动造成地域转换 | 第28页 |
(二) 入仕、作宦、隐遁等活动造成地域转换 | 第28-29页 |
(三) 谋求生计造成地域转换 | 第29-30页 |
二. 非儒林人物的人生活动与地域转换 | 第30-31页 |
(一) 受到功名富贵驱使的地域转换 | 第30-31页 |
(二) 不为功名富贵驱使的地域流动 | 第31页 |
三. 特定地域与人物形象 | 第31-33页 |
(一) 湖畔叙事的文化寓意 | 第31页 |
(二) 湖文化寓意正衬人物形象 | 第31-32页 |
(三) 湖文化寓意反衬人物形象 | 第32-33页 |
第五章 百代兴亡朝复暮:写史特色与伤逝情怀 | 第33-38页 |
一. 《儒林外史》的地域意识与小说的写史特色 | 第33-34页 |
(一) 地域意识配合于小说的时间纪年 | 第33-34页 |
(二) 地域意识贯穿于每一篇人物传记之中 | 第34页 |
二. 南京城市叙事与伤逝情怀 | 第34-38页 |
(一) 南京城市的文化寓意:风流云散的象征 | 第34-35页 |
(二) 《儒林外史》的伤逝情怀 | 第35-38页 |
第六章 功名富贵有凭据:籍贯观念与明清科举地理状况 | 第38-43页 |
一. 《儒林外史》的籍贯设置与明清科举人才的地域分布状况 | 第38-39页 |
(一) 南北科举人才分布状况对比 | 第38-39页 |
(二) 江南地区的科举人才分布状况 | 第39页 |
二. 《儒林外史》的籍贯观念与科举考试录取的分区定额制度 | 第39-41页 |
(一) 明清县试学额的分配有地域区别 | 第39-40页 |
(二) 明清乡试录取实行分省定额制 | 第40页 |
(三) 明清会试录取制度:南北分卷制与分省定额制 | 第40-41页 |
三. 《儒林外史》的籍贯观念与清代的冒籍现象 | 第41-43页 |
(一) 清代前期的科场冒籍现象 | 第41-42页 |
(二) 清代科举考试对冒籍行为的禁止与处理 | 第42-43页 |
第七章 夷夏南北各不同:地域设置与清代前期的南北地域思潮 | 第43-48页 |
一. 清代前期尊南贬北的社会思潮 | 第43-45页 |
(一) 清初政治视域中的南北地域思潮 | 第43-44页 |
(二) 清代前期经济、社会、文化视域中的南北地域思潮 | 第44-45页 |
二. 《儒林外史》的南北地域观念受到清代前期地域思潮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一) 《儒林外史》流露出作者尊南贬北的地域观念 | 第45-46页 |
(二) 小说的南北地域观念并非完全是清初地域思潮的余响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53-5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