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8页 |
1.1 多价结合的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1.1.1 有关多价结合的术语 | 第15-16页 |
1.1.2 多价结合的优势 | 第16-17页 |
1.1.3 影响多价结合的因素 | 第17-18页 |
1.2 常用的多价结合模式的构建方法 | 第18-25页 |
1.2.1 基于共价键构建多价结合模式 | 第19-22页 |
1.2.2 基于自组装构建多价结合模式 | 第22-25页 |
1.3 多价结合模式的典型应用 | 第25-36页 |
1.3.1 用于构建功能化分子探针 | 第25-28页 |
1.3.2 用于构建药物靶向运输体系 | 第28-32页 |
1.3.3 用于构建免疫治疗试剂 | 第32-34页 |
1.3.4 用于构建病原体和毒素的抑制剂 | 第34-36页 |
1.4 本研究论文的构思 | 第36-38页 |
第2章 基于自组装的多价DNA纳米蜈蚣用于肿瘤细胞的高灵敏检测 | 第38-55页 |
2.1 前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4页 |
2.2.1 主要仪器、试剂和耗材 | 第39-41页 |
2.2.2 细胞培养 | 第41页 |
2.2.3 单细胞样品的制备 | 第41页 |
2.2.4 DNA纳米蜈蚣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5 DNA纳米蜈蚣的电泳表征 | 第42页 |
2.2.6 不同价数DNA纳米蜈蚣亲和力的考察 | 第42-43页 |
2.2.7 DNA纳米蜈蚣Ls2n(200)-Nces与细胞孵育时间的考察 | 第43页 |
2.2.8 DNA纳米蜈蚣Ls2n(200)-Nces与细胞的结合特异性考察 | 第43页 |
2.2.9 DNA纳米蜈蚣Ls2n(200)-Nces的信号增强作用考察 | 第43页 |
2.2.10 细胞的定量检测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2.3.1 DNA纳米蜈蚣构建的电泳表征 | 第44-45页 |
2.3.2 DNA纳米蜈蚣的亲和力考察 | 第45-47页 |
2.3.3 DNA纳米蜈蚣Ls2n(200)-Nces与细胞孵育时间的考察 | 第47页 |
2.3.4 DNA纳米蜈蚣Ls2n(200)-Nces与细胞结合的特异性 | 第47-50页 |
2.3.5 DNA纳米蜈蚣Ls2n(200)-Nces的信号增强作用考察 | 第50-52页 |
2.3.6 DNA纳米蜈蚣Ls2n(200)-Nces用于细胞的定量检测 | 第52-54页 |
2.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基于自组装的DNA纳米蜈蚣作为多价药物载体用于靶向运输 | 第55-77页 |
3.1 前言 | 第55-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61页 |
3.2.1 主要仪器、试剂和耗材 | 第57-58页 |
3.2.2 细胞培养 | 第58页 |
3.2.3 DNA纳米蜈蚣的制备 | 第58页 |
3.2.4 DNA纳米蜈蚣的电泳表征 | 第58页 |
3.2.5 DNA纳米蜈蚣的荧光偏振表征 | 第58页 |
3.2.6 DNA纳米蜈蚣形貌的表征 | 第58-59页 |
3.2.7 DNA纳米蜈蚣稳定性的考察 | 第59页 |
3.2.8 DNA纳米蜈蚣亲和力的考察 | 第59页 |
3.2.9 DNA纳米蜈蚣特异性的考察 | 第59页 |
3.2.10 DNA纳米蜈蚣内化时间的考察 | 第59-60页 |
3.2.11 DNA纳米蜈蚣上荧光染料的装载和细胞内化 | 第60页 |
3.2.12 DNA纳米蜈蚣上药物的装载和靶向运输 | 第60页 |
3.2.13 DNA纳米蜈蚣细胞毒性的考察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6页 |
3.3.1 DNA纳米蜈蚣构建的表征 | 第61-63页 |
3.3.2 DNA纳米蜈蚣稳定性的考察 | 第63-64页 |
3.3.3 DNA纳米蜈蚣亲和力的考察 | 第64-67页 |
3.3.4 DNA纳米蜈蚣特异性的考察 | 第67-70页 |
3.3.5 DNA纳米蜈蚣细胞内化的考察 | 第70-72页 |
3.3.6 DNA纳米蜈蚣的药物装载容量及用于药物运输的考察 | 第72-75页 |
3.3.7 DNA纳米蜈蚣靶向治疗的考察 | 第75-76页 |
3.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基于自组装的DNA纳米蜈蚣作为多价探针用于细胞内microRNA的检测 | 第77-95页 |
4.1 前言 | 第77-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82页 |
4.2.1 主要仪器、试剂和耗材 | 第78-79页 |
4.2.2 细胞培养 | 第79页 |
4.2.3 DNA纳米蜈蚣的制备 | 第79-80页 |
4.2.4 DNA纳米蜈蚣构建的电泳表征 | 第80页 |
4.2.5 DNA纳米蜈蚣用于miRNA检测的电泳表征 | 第80页 |
4.2.6 DNA纳米蜈蚣构建的荧光偏振表征 | 第80-81页 |
4.2.7 DNA纳米蜈蚣上Dox装载量的考察 | 第81页 |
4.2.8 DNA纳米蜈蚣的细胞外miRNA检测的考察 | 第81页 |
4.2.9 DNA纳米蜈蚣的细胞外micRNA检测特异性的考察 | 第81页 |
4.2.10 DNA纳米蜈蚣的细胞内化能力的考察 | 第81页 |
4.2.11 DNA纳米蜈蚣的细胞内miRNA成像的共聚焦考察 | 第81-82页 |
4.2.12 DNA纳米蜈蚣的细胞内miRNA检测的流式考察 | 第82页 |
4.2.13 DNA纳米蜈蚣的细胞内miRNA检测的可靠性考察 | 第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4页 |
4.3.1 DNA纳米蜈蚣构建的表征 | 第82-84页 |
4.3.2 DNA纳米蜈蚣上Dox的装载量 | 第84-85页 |
4.3.3 DNA纳米蜈蚣用于miRNA检测的可行性 | 第85-86页 |
4.3.4 DNA纳米蜈蚣长度的优化 | 第86-87页 |
4.3.5 DNA纳米蜈蚣上MBF价数的优化 | 第87-88页 |
4.3.6 DNA纳米蜈蚣MBF(200)-Nces与miRNA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88页 |
4.3.7 DNA纳米蜈蚣MBF(200)-Nces用于细胞外miRNA的检测 | 第88-89页 |
4.3.8 DNA纳米蜈蚣MBF(200)-Nces用于细胞外miRNA检测的特异性 | 第89-90页 |
4.3.9 DNA纳米蜈蚣MBF(200)-Nces的细胞内化能力 | 第90-91页 |
4.3.10 DNA纳米蜈蚣细胞内miRNA的成像及检测 | 第91-94页 |
4.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基于自组装的DNA纳米蜈蚣作为多价载体用于增强CpG ODN的运输 | 第95-119页 |
5.1 前言 | 第95-9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6-100页 |
5.2.1 主要仪器、试剂和耗材 | 第96-97页 |
5.2.2 细胞培养 | 第97页 |
5.2.3 DNA纳米蜈蚣的制备 | 第97-98页 |
5.2.4 DNA纳米蜈蚣的电泳表征 | 第98页 |
5.2.5 DNA纳米蜈蚣细胞毒性的考察 | 第98页 |
5.2.6 DNA纳米蜈蚣细胞内化的考察 | 第98页 |
5.2.7 DNA纳米蜈蚣细胞内化的三维重构 | 第98页 |
5.2.8 DNA纳米蜈蚣内化的流式分析 | 第98-99页 |
5.2.9 DNA纳米蜈蚣稳定性的考察 | 第99页 |
5.2.10 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 第99页 |
5.2.11 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99页 |
5.2.12 凋亡试剂盒操作步骤 | 第99页 |
5.2.13 DNA纳米蜈蚣免疫治疗效果的流式考察 | 第99-100页 |
5.2.14 DNA纳米蜈蚣免疫治疗效果的共聚焦考察 | 第100页 |
5.2.15 免疫刺激时间对治疗效果的考察 | 第100页 |
5.2.16 统计分析 | 第10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8页 |
5.3.1 DNA纳米蜈蚣构建的表征 | 第100-102页 |
5.3.2 DNA纳米蜈蚣生物相容性的考察 | 第102页 |
5.3.3 DNA纳米蜈蚣细胞内化的考察 | 第102-105页 |
5.3.4 DNA纳米蜈蚣内化途径的考察 | 第105-108页 |
5.3.5 不同价数的DNA纳米蜈蚣内化效率的考察 | 第108-109页 |
5.3.6 DNA纳米蜈蚣稳定性的考察 | 第109-110页 |
5.3.7 DNA纳米蜈蚣浓度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3.8 细胞因子分泌的时间考察 | 第111-112页 |
5.3.9 DNA纳米蜈蚣诱导的长时间免疫刺激的考察 | 第112-113页 |
5.3.10 不同价数的DNA纳米蜈蚣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3.11 DNA纳米蜈蚣免疫治疗效果的考察 | 第114-118页 |
5.4 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43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