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滨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第10页
        1.1.2 滨水建筑创作多元化第10-11页
        1.1.3 人心理需求需要被关注第11-12页
    1.2 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思考第12-14页
        1.2.1 存在的问题第12-13页
        1.2.2 问题的思考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8页
        1.4.1 滨水建筑第15页
        1.4.2 建筑形态第15-16页
        1.4.3 形态弱化第16-18页
    1.5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8-20页
        1.5.1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现状第18-19页
        1.5.2 国外建筑形态弱化相关学术著作第19-20页
    1.6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第20-22页
        1.6.1 我国滨水区域发展现状第20-21页
        1.6.2 国内建筑形态弱化相关学术著作第21-22页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22-24页
        1.7.1 研究方法第22页
        1.7.2 研究内容第22-24页
    1.8 研究框架第24-25页
第2章 滨水建筑基本问题解析第25-34页
    2.1 滨水建筑的空间第25-27页
        2.1.1 空间属性特征第25-26页
        2.1.2 空间组织第26-27页
    2.2 滨水建筑的环境第27-30页
        2.2.1 滨水建筑的环境属性第27-28页
        2.2.2 滨水建筑与水体的关系第28-30页
    2.3 滨水建筑的建筑形式第30-32页
        2.3.1 特异型第30-31页
        2.3.2 仿生型第31页
        2.3.3 模仿型第31-32页
        2.3.4 背景型第32页
    2.4 滨水建筑的价值第32-34页
        2.4.1 滨水建筑的人文价值第32-33页
        2.4.2 滨水建筑的社会经济价值第33-34页
第3章 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趋向研究第34-44页
    3.1 滨水建筑形态弱化的动因分析第34-38页
        3.1.1 视觉冲击的批判第34-36页
        3.1.2 文脉价值观倾向第36页
        3.1.3 生态环境的诉求第36-37页
        3.1.4 科学技术的进步第37-38页
    3.2 相关理论第38-43页
        3.2.1 梅洛-庞蒂:知觉与体验第38-39页
        3.2.2 帕拉斯马:多重感第39-41页
        3.2.3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现象学理论第41-42页
        3.2.4 隈研吾:负建筑和弱建筑第42-43页
    3.3 形态弱化的分类第43-44页
        3.3.1 环境关联性第43页
        3.3.2 建筑本体第43页
        3.3.3 心理感知第43-44页
第4章 环境关联性层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第44-57页
    4.1 环境关联性层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内涵第44页
    4.2 重构滨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第44-49页
        4.2.1 景观、建筑一体化第45页
        4.2.2 滨水建筑基地公共化第45-47页
        4.2.3 图底关系重构第47-49页
    4.3 应对环境的方式第49-57页
        4.3.1 建筑在滨水环境下的姿态第49-50页
        4.3.2 滨水建筑临界部位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第50-52页
        4.3.3 滨水建筑整合场所第52-57页
第5章 建筑本体层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第57-87页
    5.1 建筑本体层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内涵第57页
    5.2 滨水建筑的静态体量感弱化方法第57-65页
        5.2.1 建筑轮廓柔化第57-60页
        5.2.2 体的分解第60-65页
    5.3 滨水建筑的界面实体感弱化方法第65-80页
        5.3.1 界面材料的选择第65-74页
        5.3.2 界面色彩的表现第74-76页
        5.3.3 界面的细部处理第76-80页
    5.4 滨水建筑的结构重力感弱化方法第80-87页
        5.4.1 结构的编织第80-82页
        5.4.2 结构的仿生第82-84页
        5.4.3 结构的精细化第84-87页
第6章 心理感知层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第87-93页
    6.1 心理感知层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内涵第87-88页
    6.2 滨水意象呼应形态弱化方法第88-90页
        6.2.1 意象的概念分解第88页
        6.2.2 具象意象——拟物的手法第88-90页
    6.3 心理维度(建筑空间体验)代替三维维度弱化方法第90-93页
        6.3.1 空间体验取代视觉印象第90-91页
        6.3.2 连续空间体验弱化建筑形态第91页
        6.3.3 延伸空间体验弱化建筑形态第91-93页
第7章 国内实践观察与总结第93-107页
    7.1 国内实践观察TAO·迹建筑事务所,水边会所第93-99页
        7.1.1 建筑与环境结合第93-96页
        7.1.2 材料选取——透明玻璃第96-97页
        7.1.3 建筑细部——精细化第97页
        7.1.4 建筑体验——流通性第97-99页
    7.2 国内实践观察大舍,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大楼第99-104页
        7.2.1 建筑消隐于环境第100-101页
        7.2.2 空间布局——内外流动第101-102页
        7.2.3 材料选取——透明策略第102-104页
    7.3 水边会所与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大楼分析对比第104-107页
结论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0页
附录第110-11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社会下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策略研究
下一篇:日常窗帘启闭对采暖季建筑热性能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