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储层人工裂缝网络形成机制--以姬塬区块延长组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7-10页 |
1.2.1 国内现状 | 第7-8页 |
1.2.2 国外现状 | 第8-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3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第12-20页 |
2.1 油田概况 | 第12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19页 |
2.2.1 地质背景概况 | 第12-13页 |
2.2.2 区域构造概况 | 第13-15页 |
2.2.3 区域地层 | 第15页 |
2.2.4 沉积相 | 第15-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致密储层特征及物性 | 第20-35页 |
3.1 储层特征及物性 | 第20-28页 |
3.1.1 岩性特征 | 第20-21页 |
3.1.2 储层填隙物组合特征 | 第21-22页 |
3.1.3 储层力学特征 | 第22-24页 |
3.1.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4-28页 |
3.2 储层裂缝特征 | 第28-34页 |
3.2.1 裂缝发育程度 | 第28-32页 |
3.2.2 裂缝分布规律 | 第32-33页 |
3.2.3 裂缝特征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体积压裂技术研究 | 第35-50页 |
4.1 体积压裂的概念及原理 | 第35-37页 |
4.2 研究区体积压裂特点 | 第37-39页 |
4.3 研究区体积压裂改造设计 | 第39-43页 |
4.3.1 水平段长度优化 | 第39-40页 |
4.3.2 井距的选择 | 第40-42页 |
4.3.3 不同改造参数对比 | 第42-43页 |
4.4 区块措施效果评价 | 第43-49页 |
4.4.1 整体措施效果 | 第44-46页 |
4.4.2 缝网形成效果 | 第46-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裂缝网络的形成机制 | 第50-61页 |
5.1 裂缝破裂机制 | 第50-54页 |
5.1.1 裂缝张开破裂机制 | 第50页 |
5.1.2 裂缝剪切滑移机制 | 第50-51页 |
5.1.3 裂缝转向机制 | 第51-52页 |
5.1.4 研究区数据计算 | 第52-54页 |
5.2 缝网的扩展规律 | 第54-57页 |
5.3 缝网扩展形态 | 第57-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缝网形成的控制条件 | 第61-75页 |
6.1 缝网模型 | 第61-63页 |
6.1.1 假设条件 | 第61页 |
6.1.2 物理模型 | 第61页 |
6.1.3 数学模型 | 第61-63页 |
6.1.4 改造体积模型 | 第63页 |
6.2 影响缝网形成的地质条件 | 第63-71页 |
6.2.1 储层岩石性质 | 第63-67页 |
6.2.2 力学条件 | 第67-70页 |
6.2.3 天然裂缝发育 | 第70页 |
6.2.4 天然裂缝逼近角 | 第70-71页 |
6.3 影响缝网形成的工程因素 | 第71-74页 |
6.3.1 压裂液粘度 | 第71-72页 |
6.3.2 压裂参数 | 第72-73页 |
6.3.3 射孔簇数 | 第73-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