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2-2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病例选择 | 第12-13页 |
2 方法 | 第13-17页 |
2.1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13-14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2.3 观察内容 | 第16-17页 |
2.4 配合治疗的规定 | 第17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17页 |
3 疗效评价 | 第17-20页 |
3.1 疗效评定方法 | 第17-18页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页 |
3.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18-20页 |
结果 | 第20-25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2 两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率的比较 | 第21页 |
3 两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前后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的比较 | 第21-24页 |
4 两组脑性瘫痪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41页 |
1 脑性瘫痪的现代康复治疗现状 | 第25-29页 |
1.1 运动疗法 | 第25-26页 |
1.2 作业疗法 | 第26-27页 |
1.3 物理因子疗法 | 第27-28页 |
1.4 药物治疗 | 第28页 |
1.5 手术治疗 | 第28页 |
1.6 辅助技术 | 第28页 |
1.7 其他 | 第28-29页 |
2 脑性瘫痪与核心稳定性 | 第29-32页 |
2.1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形成与发展 | 第29-30页 |
2.2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2.3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运用 | 第31页 |
2.4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评估现状 | 第31-32页 |
3 脑性瘫痪的传统康复治疗现状 | 第32-34页 |
3.1 针灸疗法 | 第32-33页 |
3.2 推拿疗法 | 第33页 |
3.3 中药治疗 | 第33-34页 |
4 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对脑性瘫痪患儿核心控制能力影响的疗效分析 | 第34页 |
5 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对脑性瘫痪患儿核心控制能力影响的机理探讨 | 第34-38页 |
5.1 核心区的解剖和稳定性机制 | 第34-36页 |
5.2 推拿按摩对核心区稳定性的认识 | 第36-38页 |
5.2.1 推拿按摩督脉对脑性瘫痪患儿核心控制能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5.2.2 推拿按摩夹脊穴对脑性瘫痪患儿核心控制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6 本课题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7 特色与创新 | 第39页 |
8 问题与不足 | 第39页 |
9 前景与展望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70页 |
附表1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 | 第51-55页 |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 第55-63页 |
附录3 文献综述 | 第63-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4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