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综述一 中医学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发展的社会背景概述 | 第13-19页 |
1 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安定与动荡的交替对医学的影响 | 第13-14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13页 |
·隋唐时期 | 第13-14页 |
2 唐代“官方医学”和“民间医学”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 第14-15页 |
3 宗教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 第15-17页 |
·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对医学的影响 | 第15-16页 |
·魏晋至隋唐时期道教对医学的影响 | 第16-17页 |
4 对外交流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 第17-19页 |
综述二 对《外台秘要》的研究概述及汉代至唐代医药度量衡的研究概述 | 第19-27页 |
1 对《外台秘要》的历史评价 | 第19页 |
2 《外台秘要》所引方书概况 | 第19-23页 |
·《外台秘要》所引汉代方书 | 第20页 |
·《外台秘要》所引魏晋南北朝方书 | 第20-22页 |
·《外台秘要》所引隋唐方书 | 第22-23页 |
3 现代对《外台秘要》的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4 汉代到唐代医药度量衡概述 | 第24-27页 |
·秦汉时期医药度量衡概述 | 第24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度量衡概述 | 第24-25页 |
·隋唐时期医药度量衡概述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下篇 研究部分 | 第29-109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第一部分 TOP50中药在《外台秘要》中的用量研究 | 第30-79页 |
1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3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描绘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外台秘要》汤剂中的临床用量 | 第30-31页 |
·总结魏晋至隋唐医家临床用药的剂量规律以及剂量控制策略 | 第3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录入标准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2-73页 |
·概述 | 第32-33页 |
·50味药总论 | 第33-51页 |
·单味药各论 | 第51-73页 |
·小结 | 第73页 |
5 以细辛为例对《外台秘要》中有毒药物用量的讨论 | 第73-76页 |
6 结论 | 第76-79页 |
第二部分 《外台秘要》中部分汤剂全方量的研究 | 第79-9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79页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79-8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80-85页 |
4 分析与探讨 | 第85-88页 |
·全方药量的分析 | 第85页 |
·药味数的分析 | 第85-86页 |
·加水量的分析 | 第86-87页 |
·全方量与药味数之比的分析 | 第87页 |
·加水量与全方量之比的分析 | 第87-88页 |
5 结论 | 第88-90页 |
·《外台秘要》中多数汤剂“方精量足”、水药比例科学合理,证实了经方本原剂量1 两为现代13.8 g | 第88页 |
·《外台秘要》中汤剂存在大、小方并存的现象 | 第88-90页 |
第三部分 《外台秘要》中煮散方的研究 | 第90-10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90页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90-93页 |
·煮散的源流 | 第90页 |
·煮散的定义 | 第90-91页 |
·全方药量和每次煮药的生药量 | 第91-92页 |
·服量与服法 | 第92页 |
·煮散方涉及到的剂量单位 | 第92-9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93-96页 |
·煮散方服量的研究结果 | 第93-94页 |
·煮散剂与病症的相关性研究 | 第94-96页 |
4 分析 | 第96-99页 |
·每次煮药量的分析 | 第96页 |
·加水量的分析 | 第96-97页 |
·每服量的分析 | 第97页 |
·去滓或不去滓服用 | 第97页 |
·适应病症的分析 | 第97-98页 |
·煮散方中应用矿石介类药物的分析 | 第98-99页 |
5 探讨 | 第99-102页 |
·《外台秘要》煮散方调整服用次数的若干方法 | 第99-100页 |
·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中药剂型的转换对经方本原剂量传承产生重大影响 | 第100-102页 |
第四部分 《伤寒杂病论》与《外台秘要》中汤剂服法的研究 | 第102-10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2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02-10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03-104页 |
4 《外台秘要》中汤剂与《伤寒杂病论》中汤剂服法的比较研究 | 第104-105页 |
5 分析仲景控制服量的若干方法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