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背景介绍 | 第11-15页 |
| 1.1 超冷分子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光学偶极俘获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1.2.1 超冷混合原子的偶极俘获 | 第12-13页 |
| 1.2.2 超冷极性分子的偶极俘获 | 第13-14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光学偶极阱 | 第15-25页 |
| 2.1 经典模型 | 第15-18页 |
| 2.1.1 谐振子模型 | 第15-16页 |
| 2.1.2 偶极俘获势能 | 第16页 |
| 2.1.3 散射率 | 第16页 |
| 2.1.4 FORT阱和QUICT阱 | 第16-18页 |
| 2.2 半经典模型 | 第18-20页 |
| 2.2.1 衰减率 | 第18页 |
| 2.2.2 Stark频移 | 第18-20页 |
| 2.2.3 多能级原子 | 第20页 |
| 2.3 高斯光束 | 第20-21页 |
| 2.4 偶极阱俘获深度 | 第21-25页 |
| 2.4.1 (85)~Rb和(133)~Cs原子的基本物理参数 | 第21-22页 |
| 2.4.2 (85)~Rb和(133)~Cs原子的偶极俘获深度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基于暗磁光阱技术的光学偶极俘获 | 第25-37页 |
| 3.1 暗磁光阱技术 | 第25-27页 |
| 3.1.1 暗磁光阱俘获原子的作用机制 | 第25页 |
| 3.1.2 暗磁光阱俘获原子的实验实现 | 第25-27页 |
| 3.2 偶极阱光路搭建与时序设置 | 第27-29页 |
| 3.2.1 交叉式光学偶极阱搭建 | 第27页 |
| 3.2.2 时序设计 | 第27-29页 |
| 3.3 偶极阱中超冷原子的动力学研究 | 第29-35页 |
| 3.4 本章总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暗磁光阱中混合原子的光学偶极俘获 | 第37-45页 |
| 4.1 超冷混合原子的光学偶极俘获 | 第37-39页 |
| 4.1.1 光路搭建 | 第37-38页 |
| 4.1.2 时序设计 | 第38-39页 |
| 4.2 偶极阱中混合原子的动力学研究 | 第39-43页 |
| 4.3 本章总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 5.1 全文总结 | 第45页 |
| 5.2 工作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