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Research on Mountainous Settlement Niche and Its Model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农村聚落成为近年新兴的研究视点第11-12页
        1.2.2 生态位仍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第12-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创新点第15-16页
    1.5 研究框架第16-18页
        1.5.1 总体研究框架第16页
        1.5.2 篇章结构第16-18页
2 生态位理论基础第18-23页
    2.1 物种生态位概念第18-20页
        2.1.1 空间生态位第18页
        2.1.2 功能生态位第18-19页
        2.1.3 n 维超体积生态位第19-20页
    2.2 物种生态位基本理论第20-23页
        2.2.1 生态位重叠第20-21页
        2.2.2 生态位分离第21页
        2.2.3 生态位移动第21-22页
        2.2.4 生态位态势理论及生态位的扩充与压缩第22-23页
3 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内涵第23-32页
    3.1 聚落生态位第23-24页
        3.1.1 聚落的涵义第23页
        3.1.2 聚落生态位概念的提出第23-24页
    3.2 山区聚落生态位概念第24-28页
        3.2.1 山区聚落的特征第24-26页
        3.2.2 山区聚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26页
        3.2.3 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第26-27页
        3.2.4 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特点第27-28页
    3.3 山区聚落生态位理论要点第28-30页
        3.3.1 山区聚落生态位态势第28页
        3.3.2 山区聚落生态位重叠及分离第28-29页
        3.3.3 山区聚落生态位扩充及压缩第29-30页
    3.4 山区聚落生态位关键科学问题第30-32页
        3.4.1 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尺度问题第30页
        3.4.2 山区聚落生态位功能尺度问题第30页
        3.4.3 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的尺度问题第30-31页
        3.4.4 山区聚落生态位的垂直分异问题第31-32页
4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尺度生态位第32-55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32-38页
        4.1.1 地理位置第32-33页
        4.1.2 地形地貌第33页
        4.1.3 气候条件第33-34页
        4.1.4 水文条件第34-35页
        4.1.5 植被第35页
        4.1.6 土壤第35-36页
        4.1.7 社会经济现状第36-38页
    4.2 数据来源第38-40页
        4.2.1 SPOT-5 遥感影像第38页
        4.2.2 Google Eearth 三维立体影像第38-40页
    4.3 数据预处理第40-43页
        4.3.1 几何校正第40-41页
        4.3.2 分辨率融合第41-43页
    4.4 空间尺度下的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第43-46页
        4.4.1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遥感信息提取第43-44页
        4.4.2 空间尺度下的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第44-46页
    4.5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生态位垂直分异规律第46-55页
        4.5.1 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及其海拔的频率分析第46-49页
        4.5.2 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 P-P 概率图分析第49-50页
        4.5.3 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与海拔的相关性分析第50-51页
        4.5.4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的垂直分异第51-55页
5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第55-68页
    5.1 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模型建立第55-60页
        5.1.1 经典的生态位计测模型第55-59页
        5.1.2 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模型第59-60页
    5.2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指标体系第60-68页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60-61页
        5.2.2 聚落生态位宽度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第61-66页
        5.2.3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指标第66页
        5.2.4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第66-68页
6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的定量研究第68-94页
    6.1 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第68-84页
        6.1.1 杂谷脑流域概况第68-70页
        6.1.2 杂谷脑河流域聚落分布第70-72页
        6.1.3 数据来源第72页
        6.1.4 杂谷脑河流域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第72-79页
        6.1.5 近五年杂古脑河流域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变化第79-84页
    6.2 杂谷脑河段典型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第84-94页
        6.2.1 上下孟沟概况第84-87页
        6.2.2 上下孟沟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第87-94页
结论第94-97页
致谢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8页
附录第108-1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运条件下超导磁体运输托盘力学性能分析
下一篇:多层铝箔直接超声连接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