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氢气的制备方法 | 第10-11页 |
1.3 生物质发酵制备丁醇 | 第11-13页 |
1.3.1 生物质发酵制备丁醇的背景 | 第11页 |
1.3.2 生物质发酵制备丁醇的方法 | 第11-12页 |
1.3.3 生物质发酵制备丁醇的现状 | 第12-13页 |
1.4 水蒸气重整反应催化剂 | 第13-14页 |
1.4.1 活性组分的选择 | 第13页 |
1.4.2 载体的选择 | 第13-14页 |
1.4.3 介孔MgO载体的制备 | 第14页 |
1.5 生物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 | 第14-15页 |
1.6 本文的工作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17-1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17-18页 |
2.1.3 实验气体 | 第18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8页 |
2.2.1 无模板法制备介孔MgO载体 | 第18页 |
2.2.2 浸渍法制备Ni基介孔MgO催化剂 | 第18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8-19页 |
2.3.1 N_2吸附/脱附 | 第18-19页 |
2.3.2 程序升温还原 (H_2-TPR) | 第19页 |
2.3.3 X射线衍射 (XRD) | 第19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 第19页 |
2.3.5 透射电镜 (TEM) | 第19页 |
2.3.6 热重分析 (TG) | 第19页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19-22页 |
2.4.1 装置及方法 | 第19-20页 |
2.4.2 产物分析 | 第20-22页 |
第3章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2-30页 |
3.1 N_2吸附/脱附表征 | 第22-23页 |
3.2 H_2-TPR表征 | 第23-25页 |
3.3 XRD表征 | 第25-26页 |
3.3.1 小角XRD表征 | 第25页 |
3.3.2 大角XRD表征 | 第25-26页 |
3.4 XPS表征 | 第26-27页 |
3.5 TEM表征 | 第27-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介孔Ni_x/MgO催化水蒸气重整丁醇制氢 | 第30-36页 |
4.1 介孔Ni_x/MgO催化水蒸气重整丁醇制氢的活性 | 第30-32页 |
4.2 介孔Ni_x/MgO催化水蒸气重整丁醇混合物制氢的活性 | 第32-3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5章 介孔Ni_x/MgO催化水蒸气重整丁醇的稳定性 | 第36-43页 |
5.1 反应后Ni_x/MgO催化剂的表征 | 第36-39页 |
5.1.1 TEM表征 | 第36-38页 |
5.1.2 TG表征 | 第38-39页 |
5.2 介孔Ni_x/MgO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39-40页 |
5.3 水蒸气重整丁醇的催化反应路径 | 第40-4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