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封桩与封桩钱物 | 第13页 |
(二)朝廷封桩钱物 | 第13-1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一)“朝廷封桩钱物”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二)与朝廷封桩钱物间接相关的宋代财政史的研究成果 | 第17-20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宋代朝廷封钱物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1-26页 |
第一节、解决三司体制下财政管理中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第二节、摆脱仁宗末年财政匮乏局面 | 第22-24页 |
第三节、扭转内藏库的亏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朝廷封桩钱物中央财库及库藏规模 | 第26-50页 |
第一节、北宋时的朝廷封桩财库及库藏规模 | 第26-33页 |
一、元丰库 | 第26-29页 |
二、元祐库 | 第29-30页 |
三、崇宁、大观等库 | 第30-31页 |
四、北宋朝廷钱物的封桩规模 | 第31-33页 |
第二节、南宋朝廷封桩财库及封桩规模 | 第33-50页 |
一、御前激赏库、左藏南库 | 第33-35页 |
二、左藏封桩库 | 第35-38页 |
三、丰储仓等粮仓 | 第38-48页 |
四、南宋朝廷钱物的封桩规模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朝廷封桩钱物的来源 | 第50-89页 |
第一节、北宋朝廷封桩钱物的来源 | 第50-77页 |
一、熙丰“新法”措施的增收 | 第50-61页 |
二、“有司经常之费”的节余 | 第61-67页 |
三、其它来源 | 第67-77页 |
第二节、南宋朝廷封桩钱物的来源 | 第77-88页 |
一、茶盐香矾犀药等榷利 | 第78-79页 |
二、各级官府经费之“余财” | 第79-80页 |
三、出卖官田以及营田、屯田、沙田、职田等租课收入 | 第80-86页 |
四、铸钱、会子、度牒钱、免行钱等其它收入 | 第86-88页 |
小结:两宋朝廷钱物主要来源的异同 | 第88-89页 |
第四章 朝廷封桩钱物的支用 | 第89-127页 |
第一节、北宋朝廷封桩钱物的支用 | 第89-103页 |
一、军费支出 | 第89-94页 |
二、“有司经常之费”的借拨 | 第94-98页 |
三、皇室支费 | 第98-100页 |
四、赈恤灾伤 | 第100-101页 |
五、其它支出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南宋朝廷封桩钱物的支用 | 第103-127页 |
一、军需支出 | 第103-111页 |
二、供给皇室、宗室 | 第111-114页 |
三、赈恤灾伤 | 第114-119页 |
四、“有司经费之借拨” | 第119-122页 |
五、其它支用 | 第122-127页 |
第五章 朝廷封桩钱物的管理制度 | 第127-148页 |
第一节、监管机构设置 | 第127-134页 |
一、北宋朝廷封桩财赋的中央监管机构 | 第127-130页 |
二、南宋朝廷财赋的中央监管机构 | 第130-131页 |
三、朝廷财赋的地方监管机构 | 第131-134页 |
第二节、朝廷封桩钱物的监管制度 | 第134-148页 |
一、催征、拘收制度 | 第134-135页 |
二、储存兑易制度 | 第135-136页 |
三、支用、借贷与归还制度 | 第136-142页 |
四、账籍修造、申报制度 | 第142-145页 |
五、监管、稽查制度 | 第145-148页 |
第六章 宋人对财朝廷封桩钱物的评价与朝廷封桩的历史作用 | 第148-179页 |
第一节、宋人对朝廷封桩钱物的评价 | 第148-162页 |
一、对朝廷封桩钱物的消极否定 | 第148-159页 |
二、宋代对朝廷封桩钱物的积极肯定 | 第159-162页 |
第二节、宋代朝廷封桩钱物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 第162-179页 |
一、宋代朝廷封桩钱物的历史作用 | 第162-167页 |
二、宋代朝廷封桩钱物的历史影响 | 第167-179页 |
结语:宋代朝廷封桩钱物的整体评价 | 第179-185页 |
一、国情方面:户部财政支出存在诸多不可预测性因素 | 第179-180页 |
二、钱物的来源:运营型收入为主、赋入不稳定 | 第180页 |
三、钱物的支用:北宋朝廷钱物支用结构优于南宋 | 第180-181页 |
四、钱物的规模:封桩规模过大造成预算经费的不足 | 第181-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