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治不信任心态研究--基于2007-2016年部分典型案例的分析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一、导论第7-14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7-8页
        1.选题背景第7页
        2.选题意义第7-8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12页
        1.国外研究概述第8-10页
        2.国内研究概述第10-11页
        3.研究述评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难点第12-14页
        1.研究方法第12页
        2.创新之处第12-13页
        3.研究难点第13-14页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治不信任心态概述第14-22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1.网络群体性事件第14-15页
        2.政治不信任心态第15-16页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治不信任心态的表现形态第16-22页
        1.对政府立场公共性不信任第17-18页
        2.对权力运行公正性不信任第18页
        3.对部门行政合法性不信任第18-19页
        4.对部门履职严格性不信任第19页
        5.对官方消息可靠性不信任第19-20页
        6.对干部作风优良性不信任第20-22页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治不信任心态的影响第22-26页
    (一)政治不信任心态的不良后果第22-24页
        1.削弱政府宣传的权威性,影响行政合法性第22页
        2.阻碍政治顺畅运行,降低行政效率第22页
        3.造成“有罪推定”思维,使公权落入“塔西佗陷阱”第22-23页
        4.激发他人不信任感,引起“群体极化”效应第23页
        5.便利小道消息传播,引发政治谣言第23-24页
    (二)政治不信任心态的有利影响第24-26页
        1.促进政治权力合法运行,增进行政公正性第24页
        2.倒逼透明政府建设,减少干群隔阂第24-25页
        3.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提升公众政治参与度第25页
        4.敦促责任政府完善,切实增强政治信任第25-26页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治不信任心态的成因第26-33页
    (一)政治不信任心态形成的国内外共通因素第26-28页
        1.警惕人性幽暗的本能第26页
        2.权力易被扭曲的特性第26-27页
        3.干群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体制第27页
        4.公众理性精神和权利意识的崛起第27-28页
    (二)政治不信任心态形成的我国历史传统因素第28-30页
        1.官本位机制下的官民隔阂第28页
        2.人治社会下的规则脆弱第28-29页
        3.熟人社会下的亲疏分明第29页
        4.专制体制下的信息封锁第29-30页
    (三)政治不信任心态形成的当下中国现实背景第30-33页
        1.社会快速转型带来信任断裂第30页
        2.少数干部腐败问题严重第30页
        3.部分干部官本位思想浓厚第30-31页
        4.贫富分化严重滋生“抽象愤怒”第31页
        5.党领导体制下的公众高期望值第31-32页
        6.权威声明不真实事件偶有发生第32-33页
五、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治不信任心态的应对第33-40页
    (一)加强社会公平正义机制建设,遏制不信任心态的产生第33-34页
        1.加强对弱者关怀,消解“底层”群体的“被抛弃”感第33-34页
        2.完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扭转社会阶层两极固化状况第34页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减少不信任心态的累积第34-37页
        1.强力推进反腐倡廉,树立干部良好形象第35页
        2.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透明度第35-36页
        3.严格落实法律制度,构建制度化不信任机制第36页
        4.摒弃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服务信念第36-37页
    (三)积极应对不信任网群事件,谨防不信任心态的恶化第37-40页
        1.理性对待不信任心态引发的网群事件,谨防“维稳”过度第37-38页
        2.理解网民不信任缘由,切实为公众考虑第38页
        3.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占领舆论高地第38页
        4.严肃发布公务信息,防止公权跌入“塔西佗陷阱”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致谢第45-46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党组织建设规范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YAWL的工作流应用开发工具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