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耗能减震技术 | 第10-12页 |
1.1.1 防屈曲耗能支撑概念 | 第10页 |
1.1.2 耗能减震技术原理 | 第10-11页 |
1.1.3 耗能减震装置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4 防屈曲耗能减震装体系的优势 | 第12页 |
1.2 防屈曲耗能支撑构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型剪切型全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的理论分析 | 第16-30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新型剪切型全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工作原理 | 第16页 |
2.3 耗能减震阻尼器的滞回模型及性能参数 | 第16-25页 |
2.3.1 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17页 |
2.3.2 双线性模型 | 第17-19页 |
2.3.3 Ramberg-Osgood模型 | 第19-21页 |
2.3.4 Bouc-Wen模型 | 第21页 |
2.3.5 刚材考虑受损积累效应滞回曲线 | 第21-23页 |
2.3.6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非线性滞回模型 | 第23-25页 |
2.4 新型剪切型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构造 | 第25-26页 |
2.5 开缝耗能钢板的理论分析 | 第26-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新型剪切型全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有限元分析 | 第30-6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3.2.1 材料参数选取 | 第30页 |
3.2.2 模型的假设及加载方式 | 第30-32页 |
3.3 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32-61页 |
3.3.1 高宽比对剪切型防屈曲耗能支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38页 |
3.3.1.1 高宽比对屈曲特征值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1.2 高宽比对承载力曲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1.3 高宽比对滞回曲线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2 高厚比对剪切型防屈曲耗能支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44页 |
3.3.2.1 高厚比对屈曲特征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2 高厚比对承载力曲线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3 高厚比对滞回曲线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3 开缝耗能钢板的开缝宽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48页 |
3.3.3.1 开缝耗能钢板的开缝宽度对屈曲特征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2 开缝耗能钢板的开缝宽度对承载力曲线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3 开缝耗能钢板的开缝宽度对滞回曲线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4 外套钢管的厚度对剪切型防屈曲耗能支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8-52页 |
3.3.4.1 外套钢管厚度对屈曲特征值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4.2 外套钢管的厚度对承载力曲线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4.3 外套钢管的厚度对滞回曲线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5 双因素变化对剪切型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56页 |
3.3.5.1 双因素变化对承载力曲线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5.2 双因素变化对滞回曲线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6 整体参数变化对剪切型防屈曲耗能支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6-61页 |
3.3.6.1 整体几何参数对屈曲特征值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6.2 整体几何参数对承载力曲线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6.3 整体几何参数对滞回曲线的影响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四章 新型剪切型防屈曲耗能支撑在刚框架结构中的耗能减震性能研究 | 第64-78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64-65页 |
4.3 模型分析 | 第65-66页 |
4.4 模态分析 | 第66-67页 |
4.5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7页 |
4.5.1 基本力学模型 | 第67页 |
4.5.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概述 | 第67页 |
4.6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67-69页 |
4.7 阻尼器设计 | 第69页 |
4.8 耗能减震分析 | 第69-76页 |
4.8.1 结构的破坏情况 | 第69-71页 |
4.8.2 结构顶层水平位移 | 第71-74页 |
4.8.3 结构楼层位移 | 第74-75页 |
4.8.4 结构层间位移及位移角 | 第75-7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