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应变天平自动校准设备研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 ·论文课题背景、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 ·论文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 ·论文课题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天平校准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本章总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风洞应变天平 | 第21-35页 |
| ·风洞应变天平简介 | 第21-22页 |
| ·风洞应变天平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 ·应变天平测量原理 | 第22页 |
| ·应变天平力和力矩的分解原理 | 第22-23页 |
| ·应变天平设计数学模型分析 | 第23-27页 |
| ·应力与应变 | 第23-25页 |
| ·拉伸与压缩 | 第25页 |
| ·剪切 | 第25-26页 |
| ·扭转 | 第26页 |
| ·弯曲 | 第26-27页 |
| ·应变天平元件的结构形式 | 第27-30页 |
| ·阻力(轴向力)元件 | 第27-28页 |
| ·由法向/横向力、力矩组成的复合式组合元件 | 第28-29页 |
| ·滚转力矩元件 | 第29-30页 |
| ·应变天平电路设计 | 第30-34页 |
| ·惠斯顿电桥 | 第30-31页 |
| ·测量电桥组成 | 第31-32页 |
| ·补偿电路 | 第32-34页 |
| ·温度补偿 | 第32-33页 |
| ·灵敏度补偿 | 第33-34页 |
| ·本章总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风洞天平自动校准设备研制 | 第35-67页 |
| ·天平校准设备概述 | 第35-38页 |
| ·天平校准目的 | 第35页 |
| ·天平校准设备基本性能 | 第35-36页 |
| ·天平校准设备分类 | 第36-38页 |
| ·地轴系天平校准设备 | 第36-37页 |
| ·体轴系天平校准设备 | 第37-38页 |
| ·自动校准设备总体设计 | 第38-42页 |
| ·设计原理 | 第38页 |
| ·系统构成 | 第38-40页 |
| ·主要工作过程 | 第40-41页 |
| ·主要功能 | 第41页 |
| ·主要技术指标 | 第41-42页 |
| ·系统主要技术难点及关键技术措施 | 第42-57页 |
| ·加载与复位检测子系统 | 第42-51页 |
| ·加载头及其平衡装置 | 第42-43页 |
| ·施力加载机构 | 第43-48页 |
| ·加载头复位检测装置研制 | 第48-51页 |
| ·六自由度自补偿复位机构 | 第51-53页 |
| ·主要技术难点 | 第51页 |
| ·关键技术措施 | 第51-53页 |
| ·测量控制处理子系统 | 第53-57页 |
| ·主要技术难点 | 第53-54页 |
| ·关键技术措施 | 第54-57页 |
| ·设备安装与运行 | 第57-65页 |
| ·天平安装 | 第59-61页 |
| ·天平与六自由度复位机构的安装 | 第59-60页 |
| ·天平电器线路连接 | 第60页 |
| ·天平与加载头的安装 | 第60-61页 |
| ·标准力值传感器安装 | 第61-62页 |
| ·设备运行 | 第62-65页 |
| ·准备 | 第62-63页 |
| ·联接天平与加载头 | 第63-64页 |
| ·加载前准备 | 第64页 |
| ·自动加载 | 第64-65页 |
| ·拟合天平公式 | 第65页 |
| ·拆卸天平 | 第65页 |
| ·本章总结 | 第65-67页 |
| 第四章 系统不确定度分析及性能测试 | 第67-79页 |
| ·不确定度分析 | 第67-69页 |
| ·Y 元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 | 第67-69页 |
| ·Y 元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_c | 第69页 |
| ·Y 元扩展不确定度 U | 第69页 |
| ·性能测试 | 第69-78页 |
| ·系统重复性 | 第69-70页 |
| ·系统稳定性 | 第70-71页 |
| ·校准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 第71-78页 |
| ·静校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 ·气动系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8页 |
| ·本章总结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9-83页 |
| ·设备特点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81页 |
| ·课题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 ·结束语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