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1.1 二氧化硅空心微球 | 第12-14页 |
1.1.1 空心微球概述 | 第12页 |
1.1.2 二氧化硅空心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1.3 空心微球的应用 | 第14页 |
1.2 双重乳液概述 | 第14-21页 |
1.2.1 双重乳液的性能和结构 | 第15-17页 |
1.2.2 双重乳液乳化剂的选择 | 第17-18页 |
1.2.3 双重乳液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2.4 双重乳液的不稳定性 | 第19-20页 |
1.2.5 双重乳液模板法用于空心材料的制备 | 第20-21页 |
1.3. 空心二氧化硅材料在缓释方面的应用 | 第21-29页 |
1.3.1 缓释技术及其应用 | 第21-22页 |
1.3.2 缓释制剂的类型 | 第22-23页 |
1.3.3 微胶囊技术 | 第23-26页 |
1.3.4 现有缓释制剂的优缺点 | 第26-27页 |
1.3.5 空心二氧化硅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6 二氧化硅负载药物 | 第28-29页 |
1.4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双重乳液模板法制备二氧化硅多空心微球 | 第31-49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2.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31-33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33-34页 |
2.2.3 测试分析 | 第34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2.3.1 乳液制备探讨 | 第34-38页 |
2.3.2 二氧化硅多空心微球制备条件研究 | 第38-40页 |
2.3.3 形貌观察 | 第40-41页 |
2.3.4 内油相加入量的影响 | 第41页 |
2.3.5 硅源TEOS加入量以及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1-44页 |
2.3.6 二氧化硅微球制备实验放大研究 | 第44-45页 |
2.3.7 红外吸收光谱(IR)分析 | 第45-46页 |
2.3.8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6-47页 |
2.3.9 微球形成机理初步探讨 | 第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大孔-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载药方面的应用 | 第49-64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3.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50-51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51-52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52-5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3.3.1 形貌观察 | 第53-55页 |
3.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55-56页 |
3.3.3 O_1/W乳液加入量对SiO_2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4 Av-MMPSMs控释剂缓释性能研究 | 第57-59页 |
3.3.5 对MMPSMs制备实验的改进 | 第59-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乳液包覆法制备包埋两种溶性药物二氧化硅微胶囊 | 第64-7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71页 |
4.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65-66页 |
4.2.2 制备过程 | 第66-67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67-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5页 |
4.3.1 形貌观察 | 第71-72页 |
4.3.2 XRD分析 | 第72-73页 |
4.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3页 |
4.3.4 缓释溶出实验性能分析 | 第73-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5-86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