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0. 绪论 | 第11-43页 |
0.1 题目和概念的辨析 | 第11-16页 |
0.1.1 城市居住区 | 第11-15页 |
0.1.2 园林环境 | 第15-16页 |
0.2 论文写作的背景 | 第16-28页 |
0.2.1 现代意义的风景园林 | 第16-18页 |
0.2.2 环境问题与园林学的责任 | 第18-20页 |
0.2.3 现代化和城市化加速 | 第20-21页 |
0.2.4 建筑、城市和园林景观环境一体化的趋势 | 第21-22页 |
0.2.5 当前城市居住区的发展趋势 | 第22-27页 |
0.2.6 生态思想不断发展 | 第27-28页 |
0.3 城市居住区园林的发展趋势 | 第28-33页 |
0.3.1 居住水平的提高要求更高数量和质量的居住区园林 | 第28页 |
0.3.2 居住区园林应成为自我维护、自我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 第28-29页 |
0.3.3 居住区园林立体化的趋势 | 第29页 |
0.3.4 追求更高的绿量 | 第29页 |
0.3.5 满足居民生理、心理需求 | 第29-30页 |
0.3.6 文化造园 | 第30页 |
0.3.7 追求更高艺术境界 | 第30-31页 |
0.3.8 与城市绿地系统密切结合 | 第31-32页 |
0.3.9 多层面的规划设计体系的建立 | 第32页 |
0.3.10 多样化的居住区园林环境 | 第32-33页 |
0.3.11 居住区园林与建筑、规划的互动 | 第33页 |
0.4 论文的研究基础 | 第33-39页 |
0.4.1 古代园林环境与居住概述 | 第33-36页 |
0.4.2 近现代对园林环境与城市结合的探索 | 第36-38页 |
0.4.3 对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的已有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0.5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0.5.1 理论意义 | 第39页 |
0.5.2 实践意义 | 第39-40页 |
0.5.3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0.6 论文框架体系 | 第40-43页 |
1 基于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程序问题 | 第43-163页 |
1.1 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不同层面 | 第43-45页 |
1.1.1 城市层面 | 第43-44页 |
1.1.2 居住区规划层面 | 第44页 |
1.1.3 建筑设计层面 | 第44页 |
1.1.4 风景园林层面 | 第44页 |
1.1.5 小结 | 第44-45页 |
1.2 城市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 | 第45-57页 |
1.2.1 从城市总体出发 | 第45-52页 |
1.2.2 充分把握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第52-54页 |
1.2.3 把握生态格局关系 | 第54-56页 |
1.2.4 概念性方案的提出 | 第56-57页 |
1.3 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 | 第57-123页 |
1.3.1 树立大景观的观念 | 第58-60页 |
1.3.2 居住区的建筑布局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 第60-96页 |
1.3.3 居住区园林环境总体构思 | 第96-123页 |
1.4 建筑设计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 | 第123-154页 |
1.4.1 居住建筑与风景园林的互动 | 第123-129页 |
1.4.2 获得良好风景的居住建筑 | 第129-142页 |
1.4.3 居住建筑与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共生 | 第142-154页 |
1.5 风景园林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 | 第154-163页 |
1.5.1 居住区园林中的水景问题 | 第154-163页 |
2 居住区的交通与园林环境 | 第163-177页 |
2.1 居住区交通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 第163-170页 |
2.1.1 居住区的对外交通与园林环境布局 | 第163-165页 |
2.1.2 居住区内道路布局对园林用地形态的影响 | 第165-168页 |
2.1.3 居住区步行系统与园林道路的结合 | 第168-169页 |
2.1.4 交通用地与园林用地的关系 | 第169页 |
2.1.5 居住区交通流与园林中人流的关系问题 | 第169-170页 |
2.2 居住区的静态交通问题与园林环境建设 | 第170-175页 |
2.2.1 居住区的静态交通问题 | 第170-171页 |
2.2.2 经济、节约的静态交通方式 | 第171-172页 |
2.2.3 静态交通与园林的结合 | 第172-173页 |
2.2.4 静态交通与居住区风景 | 第173-175页 |
2.3 居住区交通用地与园林用地的平衡 | 第175-177页 |
2.3.1 从创造更好环境的角度出发节约居住区交通用地 | 第175-176页 |
2.3.2 改善居住区道路的园林环境 | 第176-177页 |
3 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的若干问题 | 第177-186页 |
3.1 现行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的缺陷 | 第177-178页 |
3.2 对现行指标的改进建议 | 第178-184页 |
3.2.1 从改善和提高居住区园林环境水平出发 | 第178-179页 |
3.2.2 现行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改进的原则 | 第179-180页 |
3.2.3 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与建筑的关系 | 第180-182页 |
3.2.4 新的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的引入 | 第182-184页 |
3.2.5 新的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对城市绿地指标的意义 | 第184页 |
3.3 形成居住区园林绿地的指标体系 | 第184-186页 |
3.3.1 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的系统化 | 第184-185页 |
3.3.2 形成指标的控制体系 | 第185-186页 |
4 不同住宅类型的园林环境 | 第186-235页 |
4.1 别墅与低层集合住宅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 第187-215页 |
4.1.1 别墅的园林环境研究 | 第187-206页 |
4.1.2 低层集合住宅的园林环境 | 第206-210页 |
4.1.3 低层住宅与园林环境的关系 | 第210-214页 |
4.1.4 小结 | 第214-215页 |
4.2 多层住宅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 第215-223页 |
4.2.1 多层住宅的主要类型 | 第215-217页 |
4.2.2 多层住宅与园林环境的关系 | 第217-219页 |
4.2.3 多层住宅园林环境的营造 | 第219-223页 |
4.3 高层住宅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 第223-235页 |
4.3.1 高层住宅的分类 | 第223页 |
4.3.2 高层住宅与园林环境结合的先天缺陷 | 第223-225页 |
4.3.3 高层住宅园林环境的补偿机制 | 第225-227页 |
4.3.4 高层住宅园林环境的营造 | 第227-235页 |
5 结论 | 第235-238页 |
5.1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在于在规划设计的各个层面上与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结合 | 第235-236页 |
5.2 改进居住区园林环境的指标体系,提高居住区园林环境的数量水平 | 第236页 |
5.3 针对不同住宅类型对居住园林环境进行规划设计 | 第236-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53页 |
书籍: | 第238-246页 |
文章: | 第246-253页 |
图表索引 | 第253-258页 |
Figure Index | 第258-264页 |
个人简介 | 第264-265页 |
导师简介 | 第265-266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266-267页 |
致谢 | 第267-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