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论文--纤维素化学加工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41页
    1.1 纤维素概述第11-15页
        1.1.1 纤维素的结构式第11-12页
        1.1.2 纤维素的构象第12-13页
        1.1.3 纤维素的超分子结构第13-14页
        1.1.4 纤维素的利用方式第14-15页
    1.2 纤维素的热解过程第15-18页
        1.2.1 纤维素热解的B-S 模型第15-17页
        1.2.2 纤维素热解的两相模型第17-18页
    1.3 纤维素热解的初始反应第18-24页
        1.3.1 糖苷键的断裂第19-20页
        1.3.2 吡喃环上羟基的反应第20-22页
        1.3.3 吡喃环的开环反应第22-24页
    1.4 纤维素热解的重要产物第24-31页
        1.4.1 脱水葡萄糖第25-26页
        1.4.2 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第26页
        1.4.3 丙酮醇第26-28页
        1.4.4 乙醇醛第28-30页
        1.4.5 CO 和CO_2第30-31页
    1.5 纤维素热解的计算量子化学研究第31-37页
        1.5.1 计算量子化学方法第31-34页
        1.5.2 计算量子化学方法在糖类分子研究中的应用第34-37页
    1.6 纤维素热解的红外光谱研究第37-38页
    1.7 纤维素热解的TG-MS 研究第38-39页
    1.8 课题的意义第39-41页
第二章 纤维素热解初始反应机理的DFT 研究第41-63页
    2.1 计算量子化学的研究方法第41-43页
        2.1.1 模拟计算软件第41页
        2.1.2 模拟计算内容概述第41-42页
        2.1.3 本论文使用的计算方法第42-43页
    2.2 纤维素模型化合物及其主要结构参数第43-45页
        2.2.1 纤维素的模型建立第43-44页
        2.2.2 纤维三糖的结构第44页
        2.2.3 吡喃葡萄糖中的键能第44-45页
    2.3 糖苷键断裂的反应第45-52页
        2.3.1 糖苷键的异裂第46-47页
        2.3.2 转糖苷作用第47-49页
        2.3.3 频哪醇重排反应第49-50页
        2.3.4 环式Grob 反应第50-51页
        2.3.5 糖苷键断裂机理的比较分析第51-52页
    2.4 吡喃环上羟基的脱水反应第52-55页
        2.4.1 C2-OH 的脱水反应第52-54页
        2.4.2 C3-OH 和C6-OH 的脱水反应第54-55页
        2.4.3 脱水反应的比较分析第55页
    2.5 吡喃葡萄糖的开环反应第55-62页
        2.5.1 2+2+2 反应机理第55-57页
        2.5.2 2+4 反应机理第57-58页
        2.5.3 C6-OH 协助下的频哪醇开环反应第58-59页
        2.5.4 Retro-Aldol 的开环反应机理第59-61页
        2.5.5 吡喃环开环反应的机理比较分析第61-62页
    2.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纤维素主要热解产物生成机理的DFT 研究第63-91页
    3.1 脱水葡萄糖生成机理的DFT 研究第63-68页
        3.1.1 1,6-脱水葡萄糖的机理第63-65页
        3.1.2 1,2-脱水葡萄糖的生成机理第65-67页
        3.1.3 脱水葡萄糖生成机理的比较分析第67-68页
    3.2 呋喃类物质的生成机理第68-74页
        3.2.1 异裂生成机理第68-70页
        3.2.2 质子攻击机理第70-72页
        3.2.3 频哪醇重排机理第72-73页
        3.2.4 呋喃类物质生成机理的比较分析第73-74页
    3.3 丙酮醇的生成机理第74-82页
        3.3.1 Shafizadeh 机理第75-77页
        3.3.2 Richards 机理第77-79页
        3.3.3 Shen 机理第79-81页
        3.3.4 丙酮醇生成机理的比较分析第81-82页
    3.4 乙醇醛的生成机理第82-87页
        3.4.1 Piskorz 机理第82-83页
        3.4.2 Richards 机理第83页
        3.4.3 Retro-Adol 机理第83-84页
        3.4.4 Lomax 机理第84-85页
        3.4.5 Byrne 机理第85-87页
        3.4.6 乙醇醛生成机理的比较分析第87页
    3.5 CO 和CO_2 的生成机理第87-89页
    3.6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四章 原位FT-IR 对纤维素热解机理的研究第91-102页
    4.1 研究方法第91-93页
        4.1.1 分子的振动与红外吸收第91页
        4.1.2 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第91-93页
        4.1.3 纤维素热解的实验方法第93页
    4.2 纤维素的红外谱图及吸收带归属第93-95页
    4.3 纤维素热解初期官能团的变化第95-97页
    4.4 纤维素热解中前期官能团的变化第97-99页
    4.5 纤维素热解中后期官能团的变化第99-100页
    4.6 纤维素热解后期官能团的变化第100-101页
    4.7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TG-MS 方法对纤维热解过程的研究第102-117页
    5.1 实验仪器及方法第102-106页
        5.1.1 热重分析仪第102-103页
        5.1.2 质谱分析仪第103-104页
        5.1.3 热重-质谱联用仪研究纤维素热解的实验方法第104页
        5.1.4 H_2O,CO 和CO_2 的响应因子第104-106页
    5.2 纤维素的热解实验研究第106-109页
    5.3 纤维素热解产物的组成分析第109-110页
    5.4 纤维素热解动力学第110-115页
        5.4.1 非模型动力学分析的数学方法第110-113页
        5.4.2 动力学分析的结果第113-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119页
    6.1 结论第117-118页
    6.2 创新点第118页
    6.3 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6页
主要符号表第126-127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27-128页
附录第128-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牙动度特异性指标的提取和量化
下一篇:庆大霉素损伤后前庭上皮细胞增殖调亡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