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城市污水含砂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1.1.1 城市污水含砂现状 | 第9页 |
1.1.2 城市污水含砂量变化原因分析 | 第9-10页 |
1.1.3 城市污水含砂量增大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除砂工艺介绍 | 第11-17页 |
1.2.1 平流沉砂池 | 第12-13页 |
1.2.2 曝气沉砂池 | 第13-14页 |
1.2.3 多尔沉砂池 | 第14页 |
1.2.4 旋流沉砂池 | 第14-17页 |
1.3 国内外沉砂池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3.1 沉砂池运行原理及除砂效率研究 | 第17-18页 |
1.3.2 沉砂池除砂效率影响因素实验探究 | 第18-19页 |
1.3.3 CFD 软件模拟沉砂池流场研究 | 第19-20页 |
1.3.4 沉砂池结构改造研究 | 第20-22页 |
1.3.5 砂粒迁移规律微观研究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3-2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2 三峡库区旋流沉砂池运行现状调查 | 第27-43页 |
2.1 现状调查目的及调查对象选取 | 第27-28页 |
2.2 被调查污水处理厂概况 | 第28-31页 |
2.3 进水泥沙含量分析 | 第31-33页 |
2.4 沉砂池处理效果及运行现状调查 | 第33-41页 |
2.4.1 除砂量分析 | 第34-36页 |
2.4.2 砂粒分级去除效率 | 第36-37页 |
2.4.3 有机物与砂粒分离效果分析 | 第37-38页 |
2.4.4 对活性污泥 MLVSS/MLSS 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2.4.5 格栅设计对沉砂池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2.4.6 沉砂池运行管理问题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旋流沉砂池技术改造 | 第43-63页 |
3.1 污水处理厂现状概述 | 第43-48页 |
3.1.1 污水处理厂概况 | 第43-44页 |
3.1.2 进水水质特征 | 第44页 |
3.1.3 污水处理厂泥沙淤积现状 | 第44-46页 |
3.1.4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含砂现状 | 第46-47页 |
3.1.5 泥砂问题对运行管理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 沉砂池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48-49页 |
3.3 沉砂池技术改造措施 | 第49-53页 |
3.4 沉砂池技术改造原理分析 | 第53-55页 |
3.5 技术改造前后沉砂池对比分析 | 第55-61页 |
3.5.1 沉砂池除砂原理的改进 | 第55-58页 |
3.5.2 沉砂池设计结构改进 | 第58-59页 |
3.5.3 沉砂池改进后气提系统核算 | 第59-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改造后沉砂池处理效果研究 | 第63-75页 |
4.1 改造后沉砂池处理效果研究方法 | 第63-66页 |
4.1.1 采样点布设 | 第63-64页 |
4.1.2 样品采集与检测 | 第64-66页 |
4.2 改造后沉砂池运行效果研究 | 第66-70页 |
4.2.1 除砂量变化对比 | 第66页 |
4.2.2 对 COD 截留效果分析 | 第66-67页 |
4.2.3 进水流量对除砂量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4.2.4 降雨对除砂量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4.3 改造后沉砂池对进水中悬浮固体去除特征研究 | 第70-73页 |
4.2.2 去除 SS 平衡分析 | 第70-71页 |
4.2.3 去除 SS 粒径变化分析 | 第71-73页 |
4.4 改造后沉砂池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建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3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专利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