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2页 |
1.1 纳米催化剂 | 第18页 |
1.2 纳米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18-35页 |
1.2.1 纳米金绿色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2.1.1 纳米金催化选择性氧化 | 第19-21页 |
1.2.1.2 纳米金催化选择性加氢 | 第21-24页 |
1.2.1.3 纳米金催化其它有机反应 | 第24页 |
1.2.1.4 纳米金催化氧化还原机理 | 第24-26页 |
1.2.2 纳米钯绿色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2.2.1 纳米钯催化加氢 | 第27页 |
1.2.2.2 纳米钯催化偶联反应 | 第27-28页 |
1.2.3 纳米银绿色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2.3.1 纳米银催化氧化CO | 第29页 |
1.2.3.2 纳米银其它催化氧化反应 | 第29页 |
1.2.3.3 纳米银催化加氢 | 第29-30页 |
1.2.4 纳米铜绿色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2.4.1 纳米铜催化加氢 | 第30-31页 |
1.2.4.2 纳米铜催化脱氢 | 第31-32页 |
1.2.4.3 纳米铜催化氢解 | 第32页 |
1.2.5 纳米镍绿色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1.2.5.1 纳米镍催化加氢还原 | 第33页 |
1.2.5.2 纳米镍催化DRM | 第33-34页 |
1.2.5.3 纳米镍催化有机合成 | 第34-35页 |
1.3 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1.3.1 纳米金属类型影响 | 第35页 |
1.3.2 纳米金属形貌影响 | 第35页 |
1.3.3 纳米金属尺寸效应 | 第35-36页 |
1.3.4 纳米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 | 第36页 |
1.3.5 外部因素 | 第36-37页 |
1.4 纳米过渡金属催化剂设计构筑 | 第37-39页 |
1.4.1 纳米过渡金属颗粒催化剂 | 第37-38页 |
1.4.1.1 化学还原法 | 第37页 |
1.4.1.2 微乳液法 | 第37-38页 |
1.4.1.3 微波和超声辅助法 | 第38页 |
1.4.2 负载型纳米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38-39页 |
1.4.2.1. 浸渍法 | 第38-39页 |
1.4.2.2 共沉淀法 | 第39页 |
1.4.2.3 溶胶-固定法 | 第39页 |
1.5 纳米过渡金属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39-40页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羟基磷灰石纳米棒负载Au、Pd纳米颗粒催化剂常压催化选择氧化1,2-丙二醇制备乳酸 | 第42-64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实验 | 第43-45页 |
2.2.1 实验用品 | 第43页 |
2.2.2 Au/Pd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制备 | 第43-44页 |
2.2.3 Au/Pd纳米双金属催化剂表征 | 第44页 |
2.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62页 |
2.3.1 XRD,ICP和BET分析 | 第45-46页 |
2.3.2 TEM分析 | 第46-47页 |
2.3.3 XPS分析 | 第47-50页 |
2.3.4 CO_2-TPD分析 | 第50页 |
2.3.5 1,2-丙二醇催化氧化的分析 | 第50-57页 |
2.3.6 反应动力学 | 第57-61页 |
2.3.7 反应机理 | 第61-62页 |
2.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氢氧化镁纳米片负载Au、Pd纳米颗粒催化剂催化选择氧化1,2-丙二醇制备乳酸 | 第64-86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5页 |
3.2.2 催化剂制备 | 第65-66页 |
3.2.3 表征 | 第66-67页 |
3.2.4 催化剂测试 | 第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5页 |
3.3.1 XRD分析 | 第67-68页 |
3.3.2 SEM和TEM分析 | 第68-71页 |
3.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 第71-72页 |
3.3.4 O_2-TPD分析 | 第72-73页 |
3.3.5 催化氧化1,2-丙二醇反应 | 第73-80页 |
3.3.5.1 Au/Pd比例的影响 | 第74-75页 |
3.3.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75页 |
3.3.5.3 NaOH浓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3.3.5.4 1,2-丙二醇浓度的影响 | 第76页 |
3.3.5.5 氧气压力的影响 | 第76页 |
3.3.5.6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76-80页 |
3.3.6 反应动力学 | 第80-83页 |
3.3.6.1 初步考虑 | 第80-81页 |
3.3.6.2 扩散的影响 | 第81页 |
3.3.6.3 反应级数 | 第81-83页 |
3.3.6.4 活化能 | 第83页 |
3.3.7 催化剂的回收 | 第83-84页 |
3.3.8 反应机理 | 第84-85页 |
3.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负载型Pd纳米立方体催化剂催化选择氧化1,2-丙二醇制备乳酸 | 第86-97页 |
4.1 引言 | 第86-87页 |
4.2 实验 | 第87-89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87页 |
4.2.2 Pd/HAP催化剂制备 | 第87页 |
4.2.3 Pd/HAP催化剂表征 | 第87-88页 |
4.2.4 活牲测试 | 第88-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4.3.1 XRD和BET分析 | 第89-90页 |
4.3.2 TEM分析 | 第90-91页 |
4.3.3 CO_2-TPD分析 | 第91-92页 |
4.3.4 1,2-丙二醇催化氧化 | 第92-96页 |
4.3.4.1 Pd粒径影响 | 第92页 |
4.3.4.2 反应温度影响 | 第92-93页 |
4.3.4.3 1,2-丙二醇浓度影响 | 第93-94页 |
4.3.4.4 O_2压力的影响 | 第94页 |
4.3.4.5 NaOH浓度影响 | 第94-95页 |
4.3.4.6 催化剂用量影响 | 第95-96页 |
4.4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温和条件下银纳米颗粒催化剂催化选择氧化1,2-丙二醇制备乳酸、甲酸和乙酸 | 第97-120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实验 | 第98-100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98-99页 |
5.2.2 纳米Ag颗粒制备 | 第99页 |
5.2.3 表征 | 第99页 |
5.2.4 活性测试 | 第99-100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100-119页 |
5.3.1 XRD分析 | 第100-101页 |
5.3.2 TEM分析 | 第101-104页 |
5.3.3 Ag纳米颗粒催化氧化1,2-丙二醇 | 第104-105页 |
5.3.4 1,2-丙二醇氧化制备乳酸 | 第105-110页 |
5.3.4.1 反应温度影响 | 第105-106页 |
5.3.4.2 1,2-丙二醇浓度影响 | 第106-107页 |
5.3.4.3 O_2压力影响 | 第107-108页 |
5.3.4.4 NaOH浓度影响 | 第108-109页 |
5.3.4.5 催化剂用量影响 | 第109-110页 |
5.3.5 1,2-丙二醇氧化制备甲酸和乙酸 | 第110-112页 |
5.3.6 反应动力学 | 第112-116页 |
5.3.6.1 初步设想 | 第112-113页 |
5.3.6.2 反应级数 | 第113-114页 |
5.3.6.3 活化能 | 第114-116页 |
5.3.7 催化剂寿命 | 第116页 |
5.3.8 反应机理 | 第116-119页 |
5.4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纳米镍催化剂催化顺丁烯二酸酐选择性加氢制备琥珀酸酐 | 第120-130页 |
6.1 引言 | 第120-121页 |
6.2 实验 | 第121-122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121页 |
6.2.2 纳米镍的制备 | 第121-122页 |
6.2.3 雷尼镍的制备 | 第122页 |
6.2.4 催化剂制备 | 第122页 |
6.2.5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12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9页 |
6.3.1 XRD分析 | 第122-123页 |
6.3.2 SEM和TEM分析 | 第123-126页 |
6.3.3 纳米镍催化顺丁烯二酸酐加氢制取琥珀酸酐反应 | 第126-129页 |
6.3.3.1 纳米镍粒径的影响 | 第126页 |
6.3.3.2 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6.3.4 反应机理 | 第129页 |
6.4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七章 纳米铜低温催化3-硝基-4-甲氧基乙酰苯胺还原制备3-氨基-4-甲氧基乙酰苯胺 | 第130-150页 |
7.1 前言 | 第130-131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31-133页 |
7.2.1 实验试剂 | 第131页 |
7.2.2 纳米铜的制备 | 第131-132页 |
7.2.3 纳米铜的表征 | 第132页 |
7.2.4 催化活性测试 | 第132-13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8页 |
7.3.1 XRD分析 | 第133页 |
7.3.2 TEM分析 | 第133-135页 |
7.3.3 催化还原反应 | 第135-138页 |
7.3.4 纳米铜粒径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7.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7.3.6 3-硝基-4-甲氧基乙酰苯胺浓度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7.3.7 硼氢化钠浓度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7.3.8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7.3.9 反应动力学 | 第144-147页 |
7.3.9.1 初步考虑 | 第144-145页 |
7.3.9.2 反应级数 | 第145-147页 |
7.3.9.3 活化能 | 第147页 |
7.3.10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147-148页 |
7.4 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3页 |
8.1 研究总结 | 第150-152页 |
8.2 对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