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非贵金属/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制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7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氨硼烷制氢研究第11-17页
        1.2.1 氨硼烷的性质第11-12页
        1.2.2 氨硼烷水解反应的基本原理第12页
        1.2.3 氨硼烷水解放氢催化剂研究第12-17页
            1.2.3.1 贵金属催化剂第12-14页
            1.2.3.2 非贵金属催化剂第14-16页
            1.2.3.3 贵金属和非贵金属协同催化剂第16-17页
    1.3 石墨烯的研究概况第17-21页
        1.3.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第17-18页
        1.3.2 石墨烯的制备第18-19页
        1.3.3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形式第19页
        1.3.4 金属/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19-21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7页
第2章 铜/石墨烯的合成及催化制氢第27-40页
    2.1 前言第27-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30页
        2.2.1 实验试剂第28页
        2.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28-29页
        2.2.3 铜/石墨烯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第29页
        2.2.4 催化剂的分析与表征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36页
        2.3.1 催化剂的表征第30-32页
        2.3.2 铜/石墨烯催化氨硼烷水解性能第32-36页
            2.3.2.1 不同载体以及无载体的纳米粒子催化性能比较第33-34页
            2.3.2.2 铜/石墨烯催化氨硼烷水解的反应级数测定第34页
            2.3.2.3 铜/石墨烯催化氨硼烷水解的活化能第34-35页
            2.3.2.4 铜/石墨烯循环稳定性测试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第3章 钴-镍/石墨烯的合成及催化制氢第40-53页
    3.1 前言第40-41页
    3.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3.2.1 化学试剂第41页
        3.2.2 钴-镍/石墨烯催化剂的合成第41-42页
        3.2.3 钴-镍/石墨烯催化性能测试第42-43页
        3.2.4 钴-镍/石墨烯催化剂的分析与表征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9页
        3.3.1 催化剂的合成及表征第43-46页
        3.3.2 钴-镍/石墨烯的催化氨硼烷水解速率第46-47页
        3.3.3 钴-镍/石墨烯催化氨硼烷水解的活化能第47-48页
        3.3.4 钴-镍/石墨烯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第4章 金属-二氧化铈/石墨烯的合成及催化制氢第53-70页
    4.1 前言第53-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56页
        4.2.1 化学试剂第54页
        4.2.2 镍-二氧化铈/石墨烯催化剂的合成第54-55页
        4.2.3 钴-二氧化铈/石墨烯催化剂的合成第55-56页
        4.2.4 催化剂的分析和表征第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5页
        4.3.1 催化剂的表征第56-59页
        4.3.2 镍-二氧化铈/石墨烯催化氨硼烷水解性能第59-64页
            4.3.2.1 Ni的负载量的影响第59-60页
            4.3.2.2 不同稀土氧化物的影响第60-61页
            4.3.2.3 CeO2含量的影响第61页
            4.3.2.4 不同催化剂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性能测试第61-62页
            4.3.2.5 活化能以及循环使用性能对比第62-64页
        4.3.3 钴-二氧化铈/石墨烯催化氨硼烷水解性能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个人简历第72-73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DNF和NT-3双基因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Smad4缺失通过激活Akt通路增加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并诱导5-氟尿嘧啶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