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排水规划研究--以蔡家坡镇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2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1.1 城镇排水系统 | 第11页 |
1.1.2 城镇排水规划 | 第11页 |
1.1.3 城镇排水规划的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城镇排水规划编制要点 | 第12-17页 |
2.1 城镇排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 第12-13页 |
2.1.1 国家有关法规 | 第12页 |
2.1.2 政府有关管理法规和规划 | 第12页 |
2.1.3 有关标准、规范 | 第12-13页 |
2.1.4 镇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 | 第13页 |
2.2 城镇排水规划遵循的原则 | 第13-15页 |
2.2.1 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 第13页 |
2.2.2 与城镇经济发展相协调 | 第13页 |
2.2.3 坚持全面规划的方针 | 第13-14页 |
2.2.4 与科技发展同步 | 第14页 |
2.2.5 近远期结合 | 第14页 |
2.2.6 节省能源 | 第14页 |
2.2.7 合理确定设计参数及规模 | 第14页 |
2.2.8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 第14页 |
2.2.9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优化整体方案 | 第14页 |
2.2.10 投资和运行最经济 | 第14-15页 |
2.3 城镇排水规划的规划内容 | 第15-16页 |
2.3.1 规划年限 | 第15页 |
2.3.2 规划范围 | 第15页 |
2.3.3 规划内容 | 第15-16页 |
2.4 城镇排水规划的规划目标 | 第16-17页 |
2.4.1 近期规划目标 | 第16页 |
2.4.2 远期规划目标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城镇排水规划基础资料 | 第17-23页 |
3.1 城镇概况资料 | 第17-20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3.1.2 地貌地形 | 第17页 |
3.1.3 气象 | 第17-18页 |
3.1.4 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3.1.5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3.2 城镇性质及发展方向 | 第20页 |
3.2.1 城镇性质 | 第20页 |
3.2.2 城镇用地发展方向及发展时序 | 第20页 |
3.3 城镇排水体制的分类及选择 | 第20-23页 |
3.3.1 排水体制的分类 | 第20-21页 |
3.3.2 现状排水体制 | 第21页 |
3.3.3 排水体制的选择 | 第21-23页 |
第四章 污水工程规划研究 | 第23-36页 |
4.1 污水工程规划原则 | 第23-24页 |
4.1.1 污水水量预测原则 | 第23页 |
4.1.2 污水干管布置规划原则 | 第23页 |
4.1.3 蔡家坡排水规划原则 | 第23-24页 |
4.2 污水工程现状及分析 | 第24-25页 |
4.3 城镇污水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4.3.1 系统不完善 | 第25页 |
4.3.2 运行存在隐患 | 第25页 |
4.3.3 污水管道布置不合理,规范性差 | 第25-26页 |
4.3.4 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规划 | 第26页 |
4.4 水力计算 | 第26-27页 |
4.4.1 污水量预测 | 第26-27页 |
4.4.2 污水比流量确定 | 第27页 |
4.4.3 管网水力计算 | 第27页 |
4.5 制定污水管网规划方案 | 第27-31页 |
4.5.1 污水排水分区划分 | 第27-28页 |
4.5.2 污水管网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 第28页 |
4.5.3 污水管网规划设计参数 | 第28-29页 |
4.5.4 污水干管布置 | 第29-30页 |
4.5.5 管材选择 | 第30-31页 |
4.6 污水处理厂规划 | 第31页 |
4.7 再生水回用规划 | 第31-33页 |
4.7.1 再生水回用方案的可行性 | 第31-32页 |
4.7.2 再生水回用方案的确定 | 第32-33页 |
4.8 污泥处理、处置方案的确定 | 第33-36页 |
4.8.1 污泥常规处理工艺 | 第33页 |
4.8.2 国内外污泥处理方式 | 第33-34页 |
4.8.3 蔡家坡镇污泥处置方案 | 第34-36页 |
第五章 雨水工程规划研究 | 第36-46页 |
5.1 雨水工程规划原则 | 第36页 |
5.2 雨水工程规划的注意事项 | 第36页 |
5.3 雨水规划设计标准 | 第36-39页 |
5.3.1 暴雨强度公式 | 第36-37页 |
5.3.2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 第37页 |
5.3.3 设计重现期 | 第37页 |
5.3.4 综合径流系数 | 第37-39页 |
5.3.5 雨水管材 | 第39页 |
5.4 雨水系统分区及排放方式 | 第39-40页 |
5.4.1 雨水系统分区的划分依据与原则 | 第39页 |
5.4.2 雨水排水模式 | 第39-40页 |
5.4.3 雨水系统分区 | 第40页 |
5.5 制定雨水工程规划方案 | 第40-42页 |
5.5.1 镇区易涝区改造 | 第40-41页 |
5.5.2 分流制雨水排放措施 | 第41页 |
5.5.3 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 第41-42页 |
5.6 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 | 第42-43页 |
5.6.1 雨水资源化的意义 | 第42页 |
5.6.2 雨水资源化利用原则 | 第42-43页 |
5.6.3 雨水处理与净化技术 | 第43页 |
5.6.4 雨水资源化利用主要措施 | 第43页 |
5.7 雨水系统管理规划 | 第43-46页 |
5.7.1 概述 | 第43-44页 |
5.7.2 规划原则 | 第44页 |
5.7.3 雨水管理体系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城镇排水规划实施方案研究 | 第46-50页 |
6.1 排水规划分期建设方案 | 第46-47页 |
6.1.1 分期实施原则 | 第46页 |
6.1.2 污水管网规划分期实施计划 | 第46-47页 |
6.1.3 雨水管网规划分期实施计划 | 第47页 |
6.2 排水规划投资估算 | 第47-48页 |
6.2.1 污水规划投资估算 | 第47-48页 |
6.2.2 雨水规划投资估算 | 第48页 |
6.3 城镇排水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 第48页 |
6.4 城镇排水规划的效益分析 | 第48-50页 |
6.4.1 环境效益分析 | 第48页 |
6.4.2 社会和经济效益分析 | 第48-5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0页 |
建议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表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