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2.1 国际工程承包业的发展进程 | 第14-15页 |
2.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 第14页 |
2.1.2 20 世纪 70 年代中东地区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 第14-15页 |
2.1.3 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 第1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2002~2011 年入围 ENR225 强的国际承包商市场分析 | 第20-33页 |
3.1 入围 ENR225 强的国际承包商的市场概况 | 第20-22页 |
3.2 入围 ENR225 强的国际承包商市场各地区市场分布概况 | 第22-25页 |
3.3 建立入围 ENR225 强的国际承包商各地区市场分布聚类模型 | 第25-29页 |
3.3.1 方法选取 | 第25-26页 |
3.3.2 研究范围 | 第26页 |
3.3.3 国际承包商各地区市场分布聚类分析 | 第26-29页 |
3.4 入围 ENR225 强的国际承包商各地区市场的分布聚类分析 | 第29-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2002~2011 年入围 ENR225 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市场分析 | 第33-42页 |
4.1 入围 ENR225 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概况 | 第33-35页 |
4.2 入围 ENR225 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各地区市场分布概况 | 第35-37页 |
4.3 建立入围 ENR225 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各地区市场分布聚类模型 | 第37-38页 |
4.4 入围 ENR225 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各地区市场分布的聚类分析 | 第38-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2002~2011年入围ENR225百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排名和营业额规模分析 | 第42-51页 |
5.1 入围 ENR225 百强中国国际承包商的排名概况 | 第42-44页 |
5.2 入围 ENR225 百强中国国际承包商的综合排名分析 | 第44-45页 |
5.3 入围 ENR225 百强中国国际承包商营业额规模分析 | 第45-47页 |
5.4 中国国际承包商前三强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中国国际承包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第51-58页 |
6.1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特点 | 第51-52页 |
6.1.1 国际承包商的经营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不断提高 | 第51页 |
6.1.2 国际承包商对国内市场的依靠加强 | 第51页 |
6.1.3 各国对承包市场的保护日益加强 | 第51-52页 |
6.1.4 承包项目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 第52页 |
6.1.5 中国国际工程承包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竞争激烈 | 第52页 |
6.2 中国国际承包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分布所面临的问题 | 第52-54页 |
6.2.1 入围 ENR225 百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难以进入发达地区市场 | 第52-53页 |
6.2.2 中国国际承包商地区市场分布结构不合理 | 第53页 |
6.2.3 各国之间贸易壁垒,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 | 第53页 |
6.2.4 中国国际承包商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 第53-54页 |
6.2.5 国家金融对私有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使其融资成本高 | 第54页 |
6.3 我国国际承包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分布的发展对策 | 第54-57页 |
6.3.1 引进核心技术,缩进与占据发达地区国际承包商的显著差异 | 第54-55页 |
6.3.2 开拓新市场,巩固现有市场 | 第55页 |
6.3.3 通过各种方法打破市场贸易壁垒 | 第55页 |
6.3.4 培养综合性、全面型人才 | 第55-56页 |
6.3.5 增强对私有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带资承包能力 | 第56页 |
6.3.6 应当注重与工程所在国家的文化相融合 | 第56-57页 |
6.3.7 塑造承包商的良好形象,提升竞争能力 | 第5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