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非对称连拱隧道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及结构优化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现状第13-19页
        1.2.0 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非对称连拱隧道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2页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第22-46页
    2.1 单洞隧道围岩压力计算理论第22-29页
        2.1.1 普氏理论第22-23页
        2.1.2 全土柱理论第23页
        2.1.3 太沙基理论第23-24页
        2.1.4 比尔鲍曼理论第24-26页
        2.1.5 隧道设计规范公式第26-29页
    2.2 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第29-40页
        2.2.1 非对称连拱隧道深浅埋的判定第30页
        2.2.2 深埋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推导第30-35页
        2.2.3 浅埋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推导第35-40页
    2.3 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合理性验证第40-45页
        2.3.0 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验证方法第40页
        2.3.1 浅埋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验证第40-43页
        2.3.2 深埋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验证第43-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3 非对称连拱隧道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第46-86页
    3.1 概述第46页
    3.2 工程背景第46-48页
        3.2.1 工程概况第46-48页
        3.2.2 隧道施工方法第48页
    3.3 基于荷载—结构模型的结构力学特性分析第48-59页
        3.3.1 非对称连拱隧道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第49-51页
        3.3.2 中隔墙厚度为0.6m的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1-54页
        3.3.3 中隔墙厚度为3.0m的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4-56页
        3.3.4 中隔墙厚度为5.4m的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6-59页
    3.4 基于连续介质模型的施工力学特性分析第59-85页
        3.4.1 非对称连拱隧道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第59-61页
        3.4.2 中导左右洞法开挖过程位移场分析第61-67页
        3.4.3 中导左右洞法开挖过程应力场分析第67-72页
        3.4.4 中导右左洞法开挖过程位移场分析第72-78页
        3.4.5 中导右左洞法开挖过程应力场分析第78-83页
        3.4.6 施工工序比选分析第83-85页
    3.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4 基于复合形法的非对称连拱隧道断面优化设计第86-100页
    4.1 概述第86页
    4.2 复合形法的基本思想与算法第86-89页
        4.2.1 基本思想第86-87页
        4.2.2 算法步骤第87-89页
    4.3 非对称连拱隧道断面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原理第89-90页
        4.3.1 非对称连拱隧道断面优化设计基本原则第89-90页
        4.3.2 非对称连拱隧道断面优化设计基本原理第90页
    4.4 非对称连拱隧道断面优化设计第90-94页
        4.4.1 基本几何方程第90-93页
        4.4.2 目标函数第93页
        4.4.3 约束条件第93-94页
    4.5 优化的实现第94-96页
    4.6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第96-99页
    4.7 本章总结第99-10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5.1 结论第100-101页
    5.2 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作者简历第105-10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广告推送服务研究
下一篇:“移动书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