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 文献法 | 第10页 |
(二) 调查研究法 | 第10页 |
(三) 归纳分析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概述 | 第11-19页 |
一、商业秘密的界定 | 第11-13页 |
二、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一) 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合法权益 | 第14页 |
(二) 尊重商业道德和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 | 第14-15页 |
(三) 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与其他产权同等的保护 | 第15-16页 |
三、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沿革 | 第16-19页 |
第三章 中外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比较 | 第19-35页 |
一、英美法系中的侵犯商业秘密罪 | 第19-22页 |
(一) 美国 | 第19-21页 |
(二) 加拿大 | 第21-22页 |
二、大陆法系中的侵犯商业秘密罪 | 第22-25页 |
(一) 德国 | 第22-23页 |
(二) 日本 | 第23-24页 |
(三) 奥地利 | 第24-25页 |
(四) 法国 | 第25页 |
三、我国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 | 第25-32页 |
(一)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体要件 | 第25-26页 |
(二)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 第26-30页 |
(三)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要件 | 第30-31页 |
(四)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 第31-32页 |
四、中外侵犯商业秘密罪比较 | 第32-35页 |
(一) 立法谦抑性程度不同 | 第32-33页 |
(二) 法律规定的明确性不同 | 第33页 |
(三) 罪刑适应程度不同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外国侵犯商业秘密罪对我国的借鉴 | 第35-40页 |
一、明确重大损失的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二、降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入罪门槛 | 第36-38页 |
三、增设过失泄露商业秘密罪 | 第38页 |
四、考虑提高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法定刑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