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8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对流层臭氧季节变化和成因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1.2.1 对流层臭氧的源、汇 | 第11-12页 |
| 1.2.2 春季臭氧最大现象 | 第12-15页 |
| 1.2.3 成因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1.2.4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1.3 东亚季风系统对臭氧的影响 | 第18-22页 |
| 1.3.1 季风指数的研究 | 第18-19页 |
| 1.3.2 季风系统对O_3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 | 第19-20页 |
| 1.3.3 ENSO对臭氧的影响 | 第20-22页 |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38页 |
| 第二章 模式与资料 | 第38-55页 |
| 2.1 全球大气化学模式MOZART-4介绍 | 第38-39页 |
| 2.2 对流层顶的修订 | 第39-42页 |
| 2.3 臭氧源追踪方法的引入 | 第42-44页 |
| 2.4 观测资料介绍 | 第44-46页 |
| 2.5 模式评估 | 第46-48页 |
| 2.5.1 对流层臭氧收支总量 | 第46-47页 |
| 2.5.2 东亚近地面臭氧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 第三章 东亚及全球部分地区边界层臭氧的季节性收支 | 第55-80页 |
| 3.1 实验设计 | 第55-56页 |
| 3.2 东亚地区 | 第56-61页 |
| 3.3 北美地区 | 第61-67页 |
| 3.4 欧洲地区 | 第67-70页 |
| 3.5 南半球 | 第70-74页 |
| 3.6 亚洲太平洋地区春季臭氧纬向梯度的原因分析 | 第74-7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 第四章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的季节性收支及夏季风的影响 | 第80-99页 |
| 4.1 实验设计 | 第80-82页 |
| 4.2 瓦里关 | 第82-88页 |
| 4.2.1 臭氧的季节变化及其源 | 第82-86页 |
| 4.2.2 深对流的影响 | 第86-87页 |
| 4.2.3 闪电的影响 | 第87-88页 |
| 4.3 高原周边地区 | 第88-94页 |
| 4.3.1 臭氧的季节变化及其源 | 第88-90页 |
| 4.3.2 深对流的影响 | 第90-93页 |
| 4.3.3 闪电的影响 | 第93-94页 |
| 4.4 季风指数与臭氧季节变化的关系 | 第94-9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第五章 西北太平洋地区季风对边界层臭氧收支的影响 | 第99-112页 |
| 5.1 实验设计 | 第99-100页 |
| 5.2 模式评估 | 第100-102页 |
| 5.3 亚洲夏季风进程对臭氧收支季节变化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 5.4 亚洲夏季风对臭氧年际变化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2页 |
| 第六章 太平洋地区两类ENSO对臭氧变化及其收支的影响 | 第112-133页 |
| 6.1 实验设计 | 第112-113页 |
| 6.2 模式评估 | 第113-117页 |
| 6.3 ENSO对臭氧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 6.3.1 ENSO事件对对流层臭氧总量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 6.3.2 ENSO事件对臭氧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 6.4 ENSO事件中臭氧异常的原因 | 第121-129页 |
| 6.4.1 传输作用 | 第121-124页 |
| 6.4.2 化学以及闪电的作用 | 第124-126页 |
| 6.4.3 各源区对臭氧贡献的变化 | 第126-129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33-137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133-135页 |
| 7.2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第135页 |
| 7.3 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展望 | 第135-13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7-139页 |
| 主持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7页 |
| 参加的学术交流 | 第137页 |
| 获得的奖励 | 第137-138页 |
|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138-139页 |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