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相关法规、文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内容 | 第18-31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 第18页 |
2.1.2 永久基本农田定义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地租理论 | 第20-22页 |
2.2.3 投入产出理论 | 第22页 |
2.2.4 空间规划理论 | 第22-23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3 研究方案 | 第24-28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2.3.2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2.3.3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3.4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4 研究区概况 | 第28-31页 |
2.4.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8-30页 |
2.4.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1页 |
第3章 耕地质量等别划分 | 第31-41页 |
3.1 分等的原则和依据 | 第31页 |
3.2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 第31-32页 |
3.2.1 标准耕作制度 | 第31页 |
3.2.2 确定基准作物 | 第31页 |
3.2.3 确定指定作物 | 第31-32页 |
3.3 指标区的划分及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2-34页 |
3.3.1 指标区的划分 | 第32-33页 |
3.3.2 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3-34页 |
3.4 分等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34-35页 |
3.4.1 确定原则 | 第34页 |
3.4.2 确定方法和结果 | 第34-35页 |
3.5 划分分等单元 | 第35-36页 |
3.6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划分 | 第36-38页 |
3.7 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和利用等指数的计算 | 第38-41页 |
3.7.1 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 第38页 |
3.7.2 自然等指数的计算 | 第38-39页 |
3.7.3 利用等指数的计算 | 第39-41页 |
第4章 耕地地力评价 | 第41-46页 |
4.1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则 | 第41-42页 |
4.2 划分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单元 | 第42-43页 |
4.2.1 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 | 第42页 |
4.2.2 划分方法及结果 | 第42-43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3页 |
4.3.1 确定原则 | 第43页 |
4.3.2 确定结果 | 第43页 |
4.4 单因素评价 | 第43-44页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45页 |
4.6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 第45-46页 |
第5章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 | 第46-61页 |
5.1 九台市基本农田现状 | 第46-47页 |
5.1.1 基本农田现状 | 第46页 |
5.1.2 基本农田空间分布 | 第46-47页 |
5.2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原则 | 第47-50页 |
5.2.1 城市(镇)周边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 第48页 |
5.2.2 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 第48-49页 |
5.2.3 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 第49页 |
5.2.4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应是集中连片的耕地 | 第49页 |
5.2.5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因素 | 第49页 |
5.2.6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还需满足稳定性原则 | 第49-50页 |
5.3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方法和体系 | 第50-57页 |
5.3.1 划定体系的构建 | 第50-51页 |
5.3.2 划定指标分值确定和标准化 | 第51-55页 |
5.3.3 划定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55-56页 |
5.3.4 TOPSIS 法耕地优劣排序模型 | 第56-57页 |
5.4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分析 | 第57-59页 |
5.5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对策与措施 | 第59-61页 |
5.5.1 加强政府监管,明确政府责任主体功能 | 第59-60页 |
5.5.2 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第60页 |
5.5.3 注重地力建设,加强土壤改良 | 第60页 |
5.5.4 制定科学合理保障体系,实现全民监管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