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网络安全现状第13-15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本文的创新点第20-21页
    1.4 文章的组织架构第21-23页
第二章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指标体系优化模型第23-41页
    2.1 概述第23-24页
    2.2 因子分析法第24-29页
        2.2.1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第25-26页
        2.2.2 基于因子载荷矩阵的估计方法第26-27页
        2.2.3 因子旋转第27-28页
        2.2.4 因子得分第28-29页
    2.3 主成分分析法第29-32页
        2.3.1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第30-31页
        2.3.2 主成分计算步骤第31-32页
    2.4 NSSE指标的优化实施步骤第32页
    2.5 指标优化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第32-40页
        2.5.1 网络安全要素采集第32-33页
        2.5.2 网络安全事件分析第33-35页
        2.5.3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权重确定方法第35-36页
        2.5.4 建立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基本指标体系第36-37页
        2.5.5 指标优化的处理过程第37-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量化模型第41-56页
    3.1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第41-43页
        3.1.1 概述第41页
        3.1.2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方法第41-43页
    3.2 基于人工免疫系统基本理论第43-45页
        3.2.1 概述第43-44页
        3.2.2 AIS的一般框架第44-45页
    3.3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量化模型的建立第45-49页
        3.3.1 检测器的进化过程第46-47页
        3.3.2 抗原监测过程及原理第47-48页
        3.3.3 态势评估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3.4 评估指标的计算第49-51页
        3.4.1 评估指标的选取第49-50页
        3.4.2 评估指标的计算第50-51页
    3.5 其他参数的计算第51-53页
        3.5.1 网络资源的重要性权重第51页
        3.5.2 网络节点的重要性权重第51-52页
        3.5.3 服务的重要性权重第52-53页
    3.6 模型有效性的验证第53-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网络安全态势预测量化模型第56-71页
    4.1 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第56-59页
        4.1.1 概述第56页
        4.1.2 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可行性分析第56-58页
        4.1.3 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方法第58-59页
    4.2 传统灰色模型基本概念第59-61页
        4.2.1 灰色GM(1,1)模型第59-60页
        4.2.2 灰色Verhulst模型第60-61页
    4.3 网络安全风险变化规律分析第61页
    4.4 同维灰数填充的自适应Verhulst态势预测量化模型第61-66页
        4.4.1 模型建立第61-63页
        4.4.2 灰色参数求解第63-64页
        4.4.3 同维灰数填充第64-66页
    4.5 模型有效性检验第66-70页
        4.5.1 数据准备第66页
        4.5.2 模型拟合第66-68页
        4.5.3 模型有效性对比第68-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5.1 本文工作总结第71-72页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作者简历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浦发银行长春分行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南航吉林分公司国际航线客运业务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