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中国钢铁行业产业现状 | 第12-13页 |
1.1.2 中国钢铁厂能源消费现状 | 第13-14页 |
1.1.3 中国钢铁产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 第14-16页 |
1.2 钢铁厂污染物排放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SO_2 | 第16-17页 |
1.2.2 NO_x | 第17页 |
1.2.3 PM、PM_(10)和PM_(2.5) | 第17-18页 |
1.2.4 PCDD/Fs | 第18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钢铁行业排放量计算方法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清单方法学 | 第21-22页 |
2.3 活动水平数据库的建立 | 第22-29页 |
2.3.1 钢铁生产设备分类体系构建 | 第22-23页 |
2.3.2 钢铁厂生产设备概况 | 第23-25页 |
2.3.3 产品结构及产量 | 第25-26页 |
2.3.4 污染物控制技术 | 第26-29页 |
2.4 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建立 | 第29-37页 |
2.4.1 SO_2 | 第29-32页 |
2.4.2 NOx | 第32-34页 |
2.4.3 PM、PM_(10)和PM_(2.5) | 第34-36页 |
2.4.4 PCDD/Fs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钢铁厂清单分析 | 第38-44页 |
3.2.1 2013年排放清单计算结果 | 第38-44页 |
3.2.2 排放清单比较 | 第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钢铁行业未来排放趋势分析 | 第46-57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钢铁产量及产业结构预测 | 第46-47页 |
4.3 钢铁行业污染控制方案分析 | 第47-49页 |
4.3.1 SO_2 | 第47-48页 |
4.3.2 NOx | 第48页 |
4.3.3 PM、PM_(10)与PM_(2.5) | 第48-49页 |
4.4 钢铁行业未来排放趋势 | 第49-53页 |
4.4.1 SO_2 | 第49-50页 |
4.4.2 NOx | 第50-51页 |
4.4.3 PM、PM_(10)与PM_(2.5) | 第51-53页 |
4.5 钢铁行业减排潜力分析 | 第5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我国钢铁行业协同减排的成本分析 | 第57-75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减排成本效益计算模型 | 第58-60页 |
5.2.1 成本计算模型 | 第58页 |
5.2.2 节能效益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5.2.3 污染物协同减排效益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5.2.4 单位减排成本计算模型 | 第60页 |
5.2.5 减排潜力计算模型 | 第60页 |
5.3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措施及其主要参数 | 第60-62页 |
5.4 钢铁行业协同减排成本效益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5.4.1 钢铁行业减排供给曲线分析 | 第62-67页 |
5.4.2 钢铁行业各技术减排潜力分析 | 第67页 |
5.4.3 贴现率的敏感性分析 | 第67-68页 |
5.5 主要地区钢铁行业污染物减排成本分析 | 第68-73页 |
5.5.1 各地区减排供给曲线分析 | 第69-71页 |
5.5.2 各地区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 | 第71-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75-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7页 |
6.3 主要不足之处以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