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Ⅰ.一个编码木聚糖水解酶基因,OSXYN1的功能解析 | 第15-59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1 次生细胞壁为植物细胞提供保护和机械支撑 | 第15页 |
1.2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 第15-16页 |
1.3 纤维素的生物合成与生物能源利用的遗传改良 | 第16-18页 |
1.3.1 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 第16-17页 |
1.3.2 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遗传改良 | 第17-18页 |
1.4 木质素的生物合成与生物能源利用 | 第18-20页 |
1.4.1 木质素的生物合成 | 第18-19页 |
1.4.2 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改良 | 第19-20页 |
1.5 木聚糖的生物合成与遗传改良 | 第20-22页 |
1.5.1 木聚糖的生物合成 | 第20-22页 |
1.5.2 木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改良 | 第22页 |
1.6 次生细胞壁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 | 第22-25页 |
1.7 开题设想 | 第25页 |
二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2 实验菌株和克隆载体 | 第26页 |
2.3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以及试剂盒 | 第26页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5 实验中合成的DNA寡聚核苷酸序列 | 第26-27页 |
三 实验技术方法 | 第27-31页 |
3.1 农艺性状调查 | 第27页 |
3.2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 | 第27-28页 |
3.3 基因枪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 第28-29页 |
3.4 原位杂交技术 | 第29页 |
3.5 细胞壁单糖组分分析 | 第29-30页 |
3.6 叶片中细胞可溶性寡聚糖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3.7 茎秆中纤维素酶活性检测 | 第31页 |
3.8 木聚糖内切酶活性检测 | 第31页 |
3.9 载体构建 | 第31页 |
3.10 OsXYN1蛋白原核纯化 | 第31页 |
四 实验结果 | 第31-49页 |
4.1 OSXYN1的突变导致多种农艺性状的改变 | 第31-35页 |
4.2 OSXYN1的突变导致叶绿体结构以及茎秆细胞初生细胞壁沉积异常 | 第35-36页 |
4.3 OSXYN1-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36-39页 |
4.4 OsXYN1的表达时期与部位 | 第39-41页 |
4.5 OsXYN1为细胞膜结合蛋白 | 第41-43页 |
4.6 OSXYN1-1突变体茎秆中细胞壁单糖组分分析 | 第43-45页 |
4.7 OSXYN1-1突变体叶片中含有ARA的可溶性寡聚糖含量增高 | 第45-47页 |
4.8 OSXYN1的突变导致细胞壁生物合成受阻 | 第47-49页 |
五 讨论 | 第49-52页 |
5.1 OsXYN1是重要的影响"源、库、流"多性状的关键基因具有重要的育种运用价值 | 第49页 |
5.2 OsXYN1编码糖苷水解酶与木聚糖中含有阿拉伯糖的侧链的水解相关 | 第49-51页 |
5.3 OsXYN1影响次生细胞壁的形成 | 第51-52页 |
六 文献引用 | 第52-59页 |
Ⅱ.拟南芥中两个具有不同底物特异性的核苷酸转移酶共同介导 | 第59-125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59-73页 |
1.1 有关小RNA的研究历史 | 第59-61页 |
1.1.1 PTGS | 第59-60页 |
1.1.2 PTGS和RNA干涉(RNAi) | 第60页 |
1.1.3 依赖RNA的DNA甲基化修饰(RdDM) | 第60-61页 |
1.2 MIRNA的生物合成、作用机理与降解机制 | 第61-72页 |
1.2.1 miRNA的生物合成 | 第61-67页 |
1.2.2 RISC沉默复合体抑制靶基因的表达 | 第67-70页 |
1.2.3 有关miRNA降解的研究 | 第70-72页 |
1.3 开题设想 | 第72-73页 |
二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73-7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2.2 实验菌株、克隆载体 | 第73-74页 |
2.3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与试剂盒 | 第74页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4-75页 |
2.5 实验中合成的DNA,RNA寡核苷酸序列 | 第75-77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77-87页 |
3.1 候选核苷酸转移酶同源性分析 | 第77页 |
3.2 PCR扩增以及PCR产物回收 | 第77-78页 |
3.3 载体构建 | 第78页 |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78页 |
原核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8页 |
3.4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78-79页 |
3.5 DIRTY法提取拟南芥DNA | 第79-80页 |
3.6 RNA提取以及小RNA的富集 | 第80-81页 |
RNA提取(TRI试剂提取法) | 第80页 |
小RNA富集 | 第80-81页 |
3.7 高通量小RNA库的构建与测序分析 | 第81-82页 |
3.8 定量RT-PCR分析 | 第82页 |
3.9 NORTHERN杂交实验 | 第82-84页 |
3.10 MIRNA的加尾分析 | 第84-85页 |
3.11 蛋白的原核纯化以及活性检测 | 第85页 |
3.12 AGO1以及相结合的小RNA免疫共沉淀 | 第85-86页 |
3.13 作用于AGO1-BOUND MIRNA的核苷酸转移酶活性检测 | 第86页 |
3.14 URT1尿嘧啶化修饰后,AGO1结合MIRNA剪切活性检测 | 第86-87页 |
3.15 PHB体外转录 | 第87页 |
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7-116页 |
4.1 URT1负责HEN1-8突变体部分MIRNA的尿嘧啶修饰 | 第87-93页 |
4.2 URT1和HESO1共同介导MIR158的3'末端尿嘧啶化加尾作用 | 第93-97页 |
4.3 在体外URT1具有核苷酸转移酶活性 | 第97-99页 |
4.4 URT1和HESO1相继加尾MIR173同时降低相应TA-SIRNA的生物合成 | 第99-102页 |
4.5 URT1和HESO1在体外表现出不同的底物特异性 | 第102-105页 |
4.6 HESO1和URT1作用于AGO1结合的MIRNA | 第105-109页 |
4.7 HEN1背景下URT1将MIR171A由21-NT加尾成为22-NT促使激发PHASIRNA生物合成。 | 第109-113页 |
4.8 URT1加尾修饰MIR165/6降低其剪切活性 | 第113-116页 |
五 讨论 | 第116-119页 |
5.1 同为核苷酸转移酶,URT1、HESO1不仅具有共性也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 第116-117页 |
5.2 RISC中AGO1结合MIRNA的加尾及加尾后对RISC复合体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六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附录1 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所需试剂 | 第125-127页 |
在读期间发发表的文章 | 第127页 |
专利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