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衡量语音编码性能的主要指标 | 第12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混合激励线性预测声码器 | 第14-24页 |
2.1 MELP声码器概述 | 第14页 |
2.2 MELP编码器原理 | 第14-18页 |
2.2.1 预处理 | 第14-15页 |
2.2.2 基音周期的计算 | 第15-16页 |
2.2.3 增益计算 | 第16页 |
2.2.4 线性预测分析(LPC分析) | 第16页 |
2.2.5 非周期标志 | 第16-17页 |
2.2.6 傅氏级数幅值计算 | 第17页 |
2.2.7 量化 | 第17-18页 |
2.2.8 纠错编码 | 第18页 |
2.2.9 发送比特流 | 第18页 |
2.3 MELP解码器原理 | 第18-22页 |
2.3.1 数据解包和检错纠错 | 第19页 |
2.3.2 增益的译码和抑制 | 第19-20页 |
2.3.3 参数内插 | 第20页 |
2.3.4 混合激励的生成 | 第20页 |
2.3.5 自适应谱增强 | 第20-21页 |
2.3.6 线性预测合成 | 第21页 |
2.3.7 增益调整 | 第21页 |
2.3.8 脉冲整形滤波 | 第21页 |
2.3.9 合成环路控制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二次线性预测声码器 | 第24-30页 |
3.1 离散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24-26页 |
3.1.1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 第24页 |
3.1.2 快速傅里叶变换DFT | 第24-26页 |
3.2 MELP算法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二次线性预测声码器的MATLAB仿真 | 第30-58页 |
4.1 算法总体流程 | 第30-31页 |
4.2 编码器设计 | 第31-40页 |
4.2.1 线性预测系数 | 第32-34页 |
4.2.2 基音周期计算 | 第34-36页 |
4.2.3 子带清浊音比例计算 | 第36-38页 |
4.2.4 增益计算 | 第38-40页 |
4.3 解码器设计 | 第40-46页 |
4.3.1 数据解包和错误纠正 | 第41-42页 |
4.3.2 噪声估计和噪声衰减 | 第42-43页 |
4.3.3 参数内插 | 第43-44页 |
4.3.4 混合激励信号合成 | 第44-45页 |
4.3.5 线性预测合成 | 第45页 |
4.3.6 脉冲离散滤波 | 第45-46页 |
4.4 MATLAB仿真结果 | 第46-57页 |
4.4.1 标准MELP算法与二次线性预测算法仿真比较 | 第46-55页 |
4.4.2 处理帧长对二次线性预测算法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二次线性预测算法DSP软件实现 | 第58-78页 |
5.1 TMS320C55XX 简介 | 第58页 |
5.2 软件开发环境CCS | 第58-59页 |
5.3 DSP软件总体设计 | 第59-61页 |
5.4 语音编码程序设计 | 第61-69页 |
5.4.1 总体设计 | 第61-62页 |
5.4.2 LPC程序设计 | 第62-64页 |
5.4.3 分带处理程序设计 | 第64-66页 |
5.4.4 基音计算程序设计 | 第66-68页 |
5.4.5 参数量化程序设计 | 第68-69页 |
5.5 语音解码程序设计 | 第69-75页 |
5.5.1 总体设计 | 第69-71页 |
5.5.2 参数解包程序设计 | 第71页 |
5.5.3 脉冲激励生成程序设计 | 第71-73页 |
5.5.4 噪声激励生成程序设计 | 第73页 |
5.5.5 语音合成程序设计 | 第73-75页 |
5.6 软件测试结果 | 第75-7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