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论文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劳动权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1.2.2 劳动权的性质 | 第12-13页 |
1.2.3 国际人权公约中有关劳动权保护的规定 | 第13-14页 |
1.2.4 国外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可能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人权视角下劳动权理论概述 | 第18-25页 |
2.1 劳动权的含义 | 第18-22页 |
2.1.1 劳动权产生的背景 | 第18-20页 |
2.1.2 劳动权的概念 | 第20-22页 |
2.2 劳动权与人权的关联 | 第22-25页 |
2.2.1 劳动权的人权之路 | 第22-23页 |
2.2.2 劳动权法律保障的人权价值 | 第23-25页 |
第3章 人权视角下我国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4页 |
3.1 我国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的现状 | 第25-28页 |
3.1.1 劳动权保障的立法现状 | 第25-26页 |
3.1.2 劳动权保障的执法现状 | 第26-27页 |
3.1.3 劳动权保障的司法现状 | 第27-28页 |
3.2 我国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4页 |
3.2.1 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2.2 执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2.3 司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第4章 国外劳动权法律保障的相关内容简介 | 第34-40页 |
4.1 国外主要国家法律对劳动权主体的规定 | 第34-35页 |
4.2 国外主要国家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 第35-36页 |
4.2.1 法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 第35页 |
4.2.2 美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 第35页 |
4.2.3 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动保障监察的相关规定 | 第35-36页 |
4.3 国外主要国家的劳动仲裁制度 | 第36-38页 |
4.3.1 美国的劳动仲裁制度 | 第36-37页 |
4.3.2 法国的劳动仲裁制度 | 第37页 |
4.3.3 德国的劳动仲裁制度 | 第37-38页 |
4.4 国外主要国家的罢工体系 | 第38-40页 |
4.4.1 美国的罢工体系 | 第38页 |
4.4.2 德国的罢工体系 | 第38-40页 |
第5章 人权视角下完善我国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的相关建议 | 第40-46页 |
5.1 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40-43页 |
5.1.1 应以保障人权为劳动权的立法原则 | 第40-41页 |
5.1.2 劳动权主体的规定应更具普遍性 | 第41-42页 |
5.1.3 要重视劳动者集体权的保护 | 第42-43页 |
5.2 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的执法完善 | 第43-44页 |
5.2.1 注重保障劳动者自由权 | 第43页 |
5.2.2 注重权益恢复的及时性 | 第43-44页 |
5.3 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司法完善 | 第44-46页 |
5.3.1 取消仲裁前置制度 | 第44页 |
5.3.2 提高调解组织的独立性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6-47页 |
6.1 完善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是我国现实之需 | 第46页 |
6.2 完善我国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内在优势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