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雄激素源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1.1 中医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机理的研究 | 第13页 |
1.1.2 现代医学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机理的研究 | 第13-15页 |
1.1.3 中医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4 现代医学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 本论文研究的依据、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8-21页 |
1.2.1 本论文研究的依据 | 第18-20页 |
1.2.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2.3 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防脱复合中药提取液的体外药效研究 | 第21-32页 |
第一节 复合中药提取液抑制 5α-还原酶活性的研究 | 第21-28页 |
2.1.1 引言 | 第21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1.4 结果 | 第24-27页 |
2.1.5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复合中药提取液对微生物体外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28-32页 |
2.2.1 引言 | 第28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4 结果 | 第31页 |
2.2.5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防脱育发精华液的制备 | 第32-3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2.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2-3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3.3.1 防脱育发精华液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2 防脱育发精华液的生产工艺 | 第34页 |
3.3.3 防脱育发精华液的技术要求 | 第34-35页 |
3.4 结果 | 第35页 |
3.5 讨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防脱育发精华液的安全性评价 | 第36-39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2.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4.4 结果 | 第37-38页 |
4.5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防脱育发精华液促进皮肤微循环的研究 | 第39-45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5.2.1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5.2.2 试剂 | 第39页 |
5.2.3 仪器 | 第3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5.4 结果 | 第40-43页 |
5.4.1 结果一 | 第40页 |
5.4.2 结果二 | 第40-41页 |
5.4.3 结果三 | 第41-42页 |
5.4.4 结果四 | 第42页 |
5.4.5 结果五 | 第42-43页 |
5.5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六章 防脱育发精华液生发实验的研究 | 第45-51页 |
6.1 引言 | 第45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6.2.1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6.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5页 |
6.2.3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5-46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6.3.1 小鼠脱发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6.3.2 小鼠分组与给药 | 第46页 |
6.3.3 小鼠皮肤黑色素产生的快慢 | 第46页 |
6.3.4 毛发长度的测量 | 第46页 |
6.3.5 小鼠毛囊的光镜观察与计数 | 第46-47页 |
6.4 结果 | 第47-49页 |
6.4.1 小鼠皮肤黑色素产生的快慢 | 第47页 |
6.4.2 毛发长度的测量 | 第47-48页 |
6.4.3 小鼠毛囊的光镜观察与计数 | 第48-49页 |
6.5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七章 防脱育发精华液的功效性试验 | 第51-56页 |
7.1 引言 | 第51页 |
7.2 资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7.2.1 一般资料 | 第51页 |
7.2.2 方法 | 第51-52页 |
7.2.3 评价方法 | 第52页 |
7.2.4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7.3 结果 | 第52-55页 |
7.3.1 皮脂含量分析 | 第52-53页 |
7.3.2 脱发数量的差异分析 | 第53页 |
7.3.3 临床评估的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7.4 讨论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撰写的专利 | 第69-70页 |
附图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