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8页 |
·白僵菌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第11页 |
·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4页 |
·营养条件对白僵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13页 |
·环境条件对白僵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4页 |
·白僵菌的生活力 | 第14页 |
·白僵菌水解酶类 | 第14-18页 |
·蛋白酶 | 第15-16页 |
·几丁质酶 | 第16-17页 |
·酯酶 | 第17-18页 |
·脂酶 | 第18页 |
·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 第18-21页 |
·影响白僵菌致病力的因素 | 第21-24页 |
·菌株 | 第21-22页 |
·寄主 | 第22-23页 |
·环境 | 第23-24页 |
·展望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分离及筛选 | 第28-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菌株来源 | 第28页 |
·白僵菌分离纯化及形态观察 | 第28-29页 |
·酯酶同工酶比较 | 第29页 |
·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29-30页 |
·环境条件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1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2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32-34页 |
·酯酶同工酶图谱 | 第34页 |
·菌株的产孢量 | 第34-35页 |
·菌落生长速率 | 第35页 |
·分生孢子萌发率 | 第35-36页 |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6-37页 |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38页 |
·高温胁迫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页 |
·紫外照射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3 球孢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的活性测定 | 第41-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42-43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球孢白僵菌胞外蛋白酶活性 | 第43-44页 |
·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活性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4 营养液、酸碱度、继代培养及促进剂对 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菌株来源 | 第47页 |
·营养液对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页 |
·pH 值对 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页 |
·继代培养对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48页 |
·促进剂对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8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营养液对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8页 |
·pH 值对 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8-49页 |
·继代培养对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9-50页 |
·促进剂对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5 SJ-05 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2-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菌株来源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SJ-05DNA 的提取 | 第52页 |
·SJ-05 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52-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SJ-05 几丁质酶基因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SJ-05 几丁质酶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7-60页 |
·SJ-05 几丁质酶同源性及分子进化 | 第60-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6 微胶囊的研制 | 第63-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囊壁材料对 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4页 |
·微胶囊的制作 | 第64页 |
·微胶囊的外形与制作工艺的关系 | 第64-65页 |
·湿度对 SJ-05 分生孢子及其微胶囊萌发的影响 | 第65页 |
·温度对 SJ-05 分生孢子及其微胶囊萌发的影响 | 第65页 |
·紫外照射对 SJ-05 分生孢子及其微胶囊萌发的影响 | 第65页 |
·微胶囊对苏云金杆菌的紫外线保护作用的测定 | 第65页 |
·数据处理 | 第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1页 |
·囊壁材料对 SJ-05 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5-66页 |
·微胶囊制作工艺的确定 | 第66-68页 |
·湿度对 SJ-05 分生孢子菌悬液及其微胶囊萌发的影响 | 第68-69页 |
·温度对 SJ-05 分生孢子菌悬液及其微胶囊萌发的影响 | 第69页 |
·紫外照射对 SJ-05 分生孢子菌悬液及其微胶囊萌发的影响 | 第69-70页 |
·微胶囊对苏云金杆菌的紫外线保护作用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2页 |
7 SJ-05 分生孢子菌悬液及其微胶囊对不同昆虫的毒力 | 第72-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寄主昆虫的采集与饲养 | 第72-73页 |
·菌液的制备 | 第73页 |
·生物测定 | 第73-74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对枸杞负泥虫幼虫的毒力 | 第74-75页 |
·对落叶松毛虫幼虫的毒力 | 第75-76页 |
·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毒力 | 第76-77页 |
·对不同昆虫的毒力 | 第77-78页 |
·室内模拟野外条件下对沙棘木蠹蛾的毒力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8 结论与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创新点 | 第83页 |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