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3-1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2.2 气象、水文特征 | 第14页 |
2.3 土壤特征 | 第14页 |
2.4 植被概况 | 第14-1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3.2.1 植被调查 | 第17-18页 |
3.2.2 土壤调查 | 第18-19页 |
3.3 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3.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第19页 |
3.3.2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第19-20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3.4.1 重要值的测算 | 第20页 |
3.4.2 多样性计算 | 第20页 |
3.4.3 群落多样性测度 | 第20-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45页 |
4.1 交错带内植物群落类型和区系组成 | 第21-25页 |
4.1.1 交错带内植物群落类型 | 第21-23页 |
4.1.2 交错带内植物区系成分 | 第23-25页 |
4.2 交错带内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多样性指数 | 第25-32页 |
4.2.1 交错带内植物群落组成 | 第25-28页 |
4.2.2 水陆交错带内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 | 第28-29页 |
4.2.3 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矩阵分析 | 第29-30页 |
4.2.4 核密度曲线估算分析 | 第30-32页 |
4.3 不同梯度带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 | 第32-39页 |
4.3.1 不同梯度带土壤物理性质分异规律 | 第32-34页 |
4.3.2 不同梯度带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 | 第34-38页 |
4.3.3 土壤特征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4.4 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因子相关关系及主成分分析 | 第39-45页 |
4.4.1 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4.4.2 主成分分析 | 第41-45页 |
5 结论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A | 第55-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