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论文写作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论文写作目的 | 第13页 |
1.1.3 论文写作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3.1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9-20页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Uber企业案例介绍 | 第22-31页 |
2.1 Uber企业概况 | 第22-24页 |
2.1.1 Uber企业发展 | 第22页 |
2.1.2 Uber企业业务概况 | 第22-23页 |
2.1.3 Uber融资历程及投资界估值 | 第23-24页 |
2.2 Uber企业分享性特征分析 | 第24-29页 |
2.2.1 Uber发展的驱动力 | 第24-25页 |
2.2.2 Uber运营特征 | 第25-26页 |
2.2.3 Uber运行模式与传统消费模式的区别 | 第26-29页 |
2.3 Uber分享共生商业生态系统特征 | 第29-30页 |
2.3.1 掠夺性 | 第29页 |
2.3.2 竞争性 | 第29-30页 |
2.3.3 共生性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Uber分享商业模型分析 | 第31-43页 |
3.1 Uber分享商业模型分析思路 | 第31页 |
3.2 Uber企业分享价值空间分析 | 第31-34页 |
3.2.1 分享企业的信任价值 | 第31页 |
3.2.2 交易效率提升 | 第31-32页 |
3.2.3 两面市场创造需求 | 第32页 |
3.2.4 商业共生生态推动Uber的可持续发展 | 第32-33页 |
3.2.5 Uber的零边际成本 | 第33页 |
3.2.6 Uber积累的网络用户价值 | 第33页 |
3.2.7 Uber+时代满足各类“长尾需求” | 第33-34页 |
3.3 Uber商业模式元素分析 | 第34-39页 |
3.3.1 Uber定位分析 | 第34页 |
3.3.2 Uber业务系统 | 第34-36页 |
3.3.3 Uber关键资源能力 | 第36-37页 |
3.3.4 Uber盈利模式 | 第37-38页 |
3.3.5 Uber现金流结构 | 第38-39页 |
3.4 基于源创新的Uber价值成长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1 模式的可复制性 | 第39页 |
3.4.2 业务系统的多元化 | 第39-40页 |
3.4.3 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 第40页 |
3.5 Uber企业商业模式存在风险因素 | 第40-42页 |
3.5.1 法律监管风险 | 第40-41页 |
3.5.2 安全风险 | 第41页 |
3.5.3 财务风险 | 第41页 |
3.5.4 税务风险 | 第41页 |
3.5.5 劳务风险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Uber企业价值评估总体思路与数据来源 | 第43-51页 |
4.1 Uber企业价值评估数据来源 | 第43页 |
4.2 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及其适用性 | 第43-45页 |
4.2.1 贴现现金流量法 | 第43页 |
4.2.2 市场法 | 第43-44页 |
4.2.3 成本法 | 第44页 |
4.2.4 期权定价法 | 第44-45页 |
4.3 类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模型 | 第45-46页 |
4.3.1 市场价值法 | 第45页 |
4.3.2 营销回报率法 | 第45-46页 |
4.3.3 股票价值折现分析法(DEVA法) | 第46页 |
4.4 Uber分享生态系统型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设计 | 第46-50页 |
4.4.1 Uber分享生态系统型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 第46页 |
4.4.2 DCF法的适用性 | 第46-47页 |
4.4.3 Uber商业模式价值 | 第47页 |
4.4.4 商业模型各项参数指标选定原则 | 第47-49页 |
4.4.5 Uber分享生态系统型企业价值评估流程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Uber企业价值评估及启示 | 第51-69页 |
5.1 基于商业模型指标的竞争对手比较分析 | 第51-58页 |
5.1.1 Uber竞争对手分析 | 第51页 |
5.1.2 Uber商业模型价值指标权重计算 | 第51-55页 |
5.1.3 Uber、滴滴快的、神州专车商业模型价值对比 | 第55-57页 |
5.1.4 基于分享商业模型的对比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2 基于DCF法的Uber企业价值评估 | 第58-65页 |
5.2.1 Uber财务分析 | 第58-59页 |
5.2.2 确定Uber价值评估的基期与预测期 | 第59页 |
5.2.3 计算Uber历史自由现金流量 | 第59-60页 |
5.2.4 Uber预测期内各项参数假定 | 第60-61页 |
5.2.5 确定Uber预测期内的自由现金流量 | 第61-62页 |
5.2.6 确定Uber价值评估的折现率 | 第62-64页 |
5.2.7 确定Uber的企业价值 | 第64-65页 |
5.3 基于DCF法的Uber价值敏感度分析 | 第65-66页 |
5.3.1 基于DCF法的各项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 第65-66页 |
5.3.2 基于Uber分享商业模型的敏感度分析 | 第66页 |
5.4 Uber价值评估对分享经济型企业启示 | 第66-68页 |
5.4.1 以“源创新”思维组合各类资源并解决消费者“痛点” | 第66-67页 |
5.4.2 构建属于企业的两面市场 | 第67页 |
5.4.3 建立适应两面市场的运营组织体系 | 第67页 |
5.4.4 以自身为中心形成稳定及可持续性的商业共生生态 | 第67-68页 |
5.4.5 注重战略合作者的作用 | 第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