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湿地周边村落景观分布的特殊性 | 第12-13页 |
1.1.2 湿地周边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 第13页 |
1.1.3 湿地周边村落景观发展的迫切性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内涵 | 第14-18页 |
1.3.1 国际重要湿地 | 第14-15页 |
1.3.2 生态保护区的内涵 | 第15-16页 |
1.3.3 村落景观的内涵 | 第16-18页 |
1.4 相关理论解析 | 第18-21页 |
1.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8-20页 |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1.5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1-26页 |
1.5.1 国外村落景观研究 | 第21-23页 |
1.5.2 国内村落景观研究 | 第23-24页 |
1.5.3 实践研究 | 第24-26页 |
1.6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6-27页 |
1.7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7-30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7.3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大山包湿地生态保护与村落景观关系 | 第30-48页 |
2.1 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概况 | 第30-3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2.1.2 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2.1.3 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2.2 大山包湿地生态保护研究 | 第32-39页 |
2.2.1 湿地的主要保护动物——黑颈鹤 | 第32-37页 |
2.2.2 “退耕还湿”生态工程 | 第37-38页 |
2.2.3 黑颈鹤栖息地生态环境恢复示范工程 | 第38-39页 |
2.3 村落景观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关系 | 第39-46页 |
2.3.1 村落景观与生态保护关系 | 第39-43页 |
2.3.2 村落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 第43-45页 |
2.3.3 村落景观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45-46页 |
2.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区内村落景观特色 | 第48-66页 |
3.1 村落整体概况 | 第48-52页 |
3.1.1 村落的地理区位 | 第48页 |
3.1.2 村落的历史沿革 | 第48-49页 |
3.1.3 村落的分布现状 | 第49-52页 |
3.2 村落景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52-57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52-53页 |
3.2.2 气候水文 | 第53-55页 |
3.2.3 动物植被 | 第55-56页 |
3.2.4 社会人文 | 第56页 |
3.2.5 经济条件 | 第56-57页 |
3.3 村落景观构成与特色 | 第57-65页 |
3.3.1 村落自然景观 | 第57页 |
3.3.2 建筑文化景观 | 第57-62页 |
3.3.3 生态农业景观 | 第62页 |
3.3.4 道路交通景观 | 第62-63页 |
3.3.5 非物质文化景观 | 第63-65页 |
3.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大山包生态保护区内村落类型研究 | 第66-84页 |
4.1 影响村落类型划分的自然环境因素 | 第66-69页 |
4.1.1 黑颈鹤的栖息环境 | 第66-69页 |
4.1.2 居住生存环境 | 第69页 |
4.2 影响村落类型划分的社会环境因素 | 第69-76页 |
4.2.1 人口关系与经济状况 | 第69-71页 |
4.2.2 保护区位与交通条件 | 第71-73页 |
4.2.3 旅游条件与资源状况 | 第73-74页 |
4.2.4 上位规划与相关政策 | 第74-76页 |
4.3 村落类型的划分 | 第76-83页 |
4.3.1 划分标准 | 第78-82页 |
4.3.2 划分结果 | 第82-83页 |
4.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大山包生态保护区内村落景观研究 | 第84-116页 |
5.1 生态迁建型村落景观研究 | 第84-88页 |
5.1.1 生态迁建型村落景观原则 | 第84-85页 |
5.1.2 生态迁建型村落景观层次 | 第85-87页 |
5.1.3 生态迁建型村落景观策略 | 第87-88页 |
5.2 控制保留型村落景观研究 | 第88-92页 |
5.2.1 控制保留型村落景观的原则 | 第88-89页 |
5.2.2 控制保留型村落景观的层次 | 第89-92页 |
5.2.3 控制保留型村落景观的策略 | 第92页 |
5.3 景观重建型村落景观研究 | 第92-97页 |
5.3.1 景观重建型村落景观的原则 | 第93页 |
5.3.2 景观重建型村落景观的层次 | 第93-97页 |
5.3.3 景观重建型村落景观的策略 | 第97页 |
5.4 合兴村村落景观案例研究 | 第97-115页 |
5.4.1 村落概况 | 第97-100页 |
5.4.2 村落发展的SWOT分析 | 第100-101页 |
5.4.3 村落分类 | 第101-102页 |
5.4.4 生态迁建型村落景观案例研究——尖嘴屋基 | 第102-107页 |
5.4.5 控制保留型村落景观案例研究——课车 | 第107-110页 |
5.4.6 景观重建型村落景观案例研究——大羊窝 | 第110-115页 |
5.5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116-120页 |
6.1 结论 | 第116-118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8-130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130-134页 |
附录C: 表格索引 | 第134-136页 |
附录D: 上位规划图 | 第136-138页 |
附录E: 调查表 | 第138-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