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有色金属冶炼论文--重金属冶炼论文--铜论文

杂铜阳极泥综合回收有价金属新工艺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6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铜的性质第12-14页
        1.2.1 铜的物理性质第12-13页
        1.2.2 铜的化学性质第13页
        1.2.3 铜的用途第13页
        1.2.4 铜的生产第13页
        1.2.5 铜阳极泥的形成第13-14页
    1.3 铜阳极泥的组成与分类第14-15页
        1.3.1 我国铜阳极泥的分类第14-15页
        1.3.2 铜阳极泥化学组成第15页
        1.3.3 铜阳极泥物相组成第15页
    1.4 再生铜的生成第15-17页
    1.5 杂铜阳极泥的产生及性质第17-18页
    1.6 铜阳极泥的处理工艺第18-30页
        1.6.1 传统火法第18-20页
        1.6.2 选冶联合法第20-21页
        1.6.3 湿法处理铜阳极泥第21-24页
        1.6.4 住友法第24页
        1.6.5 热压浸出第24-26页
        1.6.6 “INER”法第26-27页
        1.6.7 阳极泥中贵金属的回收第27-30页
        1.6.8 杂铜阳极泥处理方法第30页
    1.7 铜阳极泥处理的优缺点第30-32页
    1.8 研究意义、内容及特点第32-33页
        1.8.1 研究意义第32页
        1.8.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第32-33页
        1.8.3 本工艺的特点第33页
    1.9 本章小结第33-36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36-46页
    2.1 配炭量计算第36-37页
    2.2 杂铜阳极泥碳热还原过程热力学分析第37-40页
        2.2.1 热力学计算方法第37页
        2.2.2 碳热还原热力学第37-40页
    2.3 真空蒸馏第40-43页
        2.3.1 纯金属蒸气压第40-41页
        2.3.2 合金元素的蒸气压第41-42页
        2.3.3 合金真空挥发的分离判据第42-43页
        2.3.4 真空蒸馏过程中元素分布第43页
    2.4 化合物的挥发性第43-45页
        2.4.1 氧化物的挥发性第43-44页
        2.4.2 硫化物的挥发性第44-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原料分析、试剂及设备第46-54页
    3.1 原料分析第46-48页
        3.1.1 化学成分分析第46-47页
        3.1.2 杂铜阳极泥XRD分析第47页
        3.1.3 杂铜阳极泥EDS分析第47-48页
    3.2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48-52页
    3.3 分析方法第52-54页
第四章 碳热还原及真空挥发第54-64页
    4.1 真空碳热还原实验探索第54-55页
    4.2 碳热还原第55-60页
        4.2.1 碳热还原过程中金属还原率变化第55-56页
        4.2.2 配炭量对金属还原率的影响第56-57页
        4.2.3 还原温度对金属还原率的影响第57-58页
        4.2.4 还原时间对金属还原率的影响第58-60页
    4.3 真空挥发第60-63页
        4.3.1 蒸馏温度对金属挥发效果的影响第61-62页
        4.3.2 蒸馏时间对金属挥发效果的影响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硫酸浸出脱铜及硫代硫酸钠沉铜实验研究第64-72页
    5.1 硫酸浸出工艺参数的影响第64-68页
        5.1.1 氯酸钠用量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第64-65页
        5.1.2 硫酸浓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第65页
        5.1.3 浸出温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第65-66页
        5.1.4 浸出时间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第66-67页
        5.1.5 液固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第67-68页
    5.2 硫代硫酸钠沉铜工艺参数的影响第68-70页
        5.2.1 硫代硫酸钠用量对沉铜效果的影响第68页
        5.2.2 浸出温度对沉铜效果的影响第68-69页
        5.2.3 浸出时间对沉铜效果的影响第69-70页
    5.3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A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拜耳法生产氧化铝中脱锌的研究
下一篇:混流式水轮机全流道仿真研究与压力脉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