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其他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

藜麦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防治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文献综述第9-14页
    1.1 概述第9-10页
        1.1.1 藜麦的起源和分布第9页
        1.1.2 藜麦的特性与营养功第9-10页
    1.2 藜麦的种植和应用前景第10-11页
        1.2.1 藜麦的种植和应用第10-11页
    1.3 藜麦病害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1.4 链格孢研究现状第12-13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6 技术路线第13-14页
2 藜麦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14-2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4-18页
        2.1.1 材料第14页
        2.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第14-15页
        2.1.3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第15-16页
        2.1.4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第16页
        2.1.5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第16-17页
        2.1.6 链格孢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7-1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8-23页
        2.2.1 叶斑病田间症状特点第18页
        2.2.2 菌株的分离纯化第18页
        2.2.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第18-19页
        2.2.4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第19-21页
        2.2.5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第21-23页
    2.3 小结第23-24页
3 藜麦叶斑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4-3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3.1.1 材料第24页
        3.1.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第24页
        3.1.3 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第24页
        3.1.4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的影响第24-25页
        3.1.5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的影响第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3.2.1 不同温度对藜麦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25-26页
        3.2.2 pH对藜麦叶斑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第26-27页
        3.2.3 不同碳源对藜麦叶斑病菌丝的影响第27-28页
        3.2.4 不同氮源对藜麦叶斑病菌丝的影响第28-29页
    3.3 小结第29-30页
4 藜麦叶斑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化学药剂筛选第30-39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30-32页
        4.1.1 材料第30页
        4.1.2 方法第30-3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4.2.1 藜麦叶斑病内生菌的分离第32页
        4.2.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第32页
        4.2.3 拮抗菌的筛选及形态特征观察第32页
        4.2.4 拮抗菌的抑制作用及鉴定第32-34页
        4.2.5 拮抗菌的筛选及形态特征观察第34-35页
        4.2.6 生防菌对藜麦叶斑病室内防治效果测定第35-36页
        4.2.7 药剂对藜麦叶斑病病原菌抑制效果第36-37页
        4.2.8 不同药剂对藜麦叶斑病病原菌的毒力测定第37页
    4.3 小结第37-39页
5 不同播种条件对藜麦叶斑病的影响第39-4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9页
        5.1.1 材料第39页
        5.1.2 试验设计第39页
            5.1.2.1 不同播期对藜麦叶斑病的影响第39页
            5.1.2.2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叶斑病的影响第39页
            5.1.2.3 不同品种对藜麦叶斑病的影响第3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39-43页
        5.2.1 不同播期对藜麦叶斑病的影响第39-40页
        5.2.2 不同密度对藜麦叶斑病病原菌的影响第40-41页
        5.2.3 不同品种对藜麦叶斑病抗性鉴定第41-43页
    5.3 小结第43-44页
6 结论与讨论第44-46页
    6.1 结论第44页
    6.2 讨论第44-46页
附录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燕麦和箭筈豌豆同行混作对饲草产质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云计算和机器学习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