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第一章 仁学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 第12-20页 |
| 一、程颢的生平 | 第12-13页 |
| 二、仁学自然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 三、仁学自然观的理论背景 | 第14-20页 |
| (一) 先秦儒家自然观的内容 | 第14-18页 |
| (二) 先秦儒家自然观的特征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仁学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 第20-29页 |
| 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 第20-24页 |
| (一) 对"一体"(或同体)的阐释 | 第20-22页 |
| (二) 仁者何以与物同体 | 第22-24页 |
| 二、人之仁与天之仁一致 | 第24-25页 |
| (一) 天地之仁是"生生不息" | 第24-25页 |
| (二) 人心之仁是好生之德 | 第25页 |
| 三、诚敬养仁,仁体万物 | 第25-29页 |
| (一) 以诚敬养仁 | 第26-27页 |
| (二) 以仁体万物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仁学自然观对当代生态伦理研究的启示 | 第29-46页 |
| 一、当代生态伦理是规范伦理 | 第29-33页 |
| (一)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自然观 | 第29-30页 |
| (二)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自然观 | 第30-32页 |
| (三) 二者共同的局限:美德的缺失 | 第32-33页 |
| 二、生态伦理的美德向度 | 第33-40页 |
| (一) 美德的性质 | 第33-37页 |
| (二) 认清自己,成为仁者 | 第37-39页 |
| (三) 成就自我,成就万物 | 第39-40页 |
| 三、人与自然一体 | 第40-46页 |
| (一) "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含义 | 第40-41页 |
| (二)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真正含义 | 第41-43页 |
| (三) "自然即人,人即自然"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一、著作 | 第47-48页 |
| 二、论文 | 第48-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