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UWB无线通信技术的背景 | 第8-10页 |
1.1.1 UWB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1.2 UWB技术的难点 | 第9页 |
1.1.3 UWB技术的优点 | 第9-10页 |
1.1.4 UWB技术的主要应用 | 第10页 |
1.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3 章节安排 | 第11-13页 |
2 UWB室内信道简介 | 第13-16页 |
2.1 超宽带系统的分类 | 第13页 |
2.2 UWB信号的调制 | 第13页 |
2.3 UWB无线信道特性 | 第13-14页 |
2.3.1 UWB信号传播的衰落性 | 第13-14页 |
2.3.2 UWB信号的强穿透性 | 第14页 |
2.3.3 UWB信号的传输特性 | 第14页 |
2.4 UWB信道测量与仿真 | 第14-15页 |
2.4.1 信道冲激响应的重要性 | 第14页 |
2.4.2 信道仿真与测量方法 | 第14-1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3 IEEE信道模型 | 第16-40页 |
3.1 泊松(Poisson)模型 | 第16页 |
3.2 双簇模型-修正的泊松(Poisson)模型 | 第16-17页 |
3.3 S-V模型 | 第17-19页 |
3.4 IEEE 802.15.3a信道模型以及仿真分析 | 第19-27页 |
3.4.1 修正的S-V模型冲激响应简介 | 第19-21页 |
3.4.2 修正的S-V模型的信道模型特征参数与分析步骤 | 第21-22页 |
3.4.3 IEEE 802.15.3a信道模型的MATLAB仿真与分析 | 第22-26页 |
3.4.4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 第26-27页 |
3.5 IEEE 802.15.4a信道模型以及仿真分析 | 第27-39页 |
3.5.1 路径损耗模型 | 第27-28页 |
3.5.2 多径时延模型 | 第28-29页 |
3.5.3 小尺度衰落 | 第29页 |
3.5.4 IEEE 802.15.4a信道特征参数 | 第29-30页 |
3.5.5 IEEE 802.15.4a信道的仿真与分析 | 第30-38页 |
3.5.6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RAKE接收机性能 | 第40-49页 |
4.1 UWB的RAKE接收机 | 第40-43页 |
4.1.1 分集技术简介 | 第40-42页 |
4.1.2 隐分集与RAKE接收技术 | 第42-43页 |
4.2 RAKE接收方案 | 第43-45页 |
4.2.1 RAKE接收机简介 | 第43-44页 |
4.2.2 RAKE接收机结构 | 第44-45页 |
4.2.3 RAKE接收机信号数学模型 | 第45页 |
4.3 各种RAKE接收机方案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无线超宽带定位 | 第49-68页 |
5.1 UWB的定位方法简介 | 第49页 |
5.2 基于信号到达角度AOA的定位 | 第49-50页 |
5.3 卡尔曼滤波算法 | 第50-51页 |
5.4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TOA的定位 | 第51-59页 |
5.4.1 TOA标准算法简介 | 第52页 |
5.4.2 TOA定位算法的改进 | 第52-53页 |
5.4.3 TOA定位算法实现 | 第53-54页 |
5.4.4 引入卡尔曼滤波的TOA改进算法的MATLAB仿真分析 | 第54-58页 |
5.4.5 基于TOA的硬件平台说明 | 第58-59页 |
5.5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TDOA的定位 | 第59-67页 |
5.5.1 TDOA标准算法简介 | 第59-61页 |
5.5.2 TDOA定位算法的改进 | 第61-62页 |
5.5.3 引入卡尔曼滤波的TDOA改进算法的MATLAB仿真分析 | 第62-66页 |
5.5.4 基于TDOA的硬件平台的说明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