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脉冲激光沉积富锂正极薄膜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1页
插图索引第11-13页
附表索引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33页
    1.1 脉冲激光沉积技术简介第14-18页
        1.1.1 脉冲激光沉积的原理与特点第14-17页
        1.1.2 脉冲激光沉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17-18页
    1.2 富锂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8-24页
    1.3 脉冲激光沉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第24-31页
        1.3.1 正极薄膜的 PLD 制备第24-27页
        1.3.2 负极薄膜的 PLD 制备第27页
        1.3.3 电解质薄膜的 PLD 制备第27-30页
        1.3.4 全固态锂离子薄膜电池的 PLD 制备第30-31页
    1.4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脉冲激光沉积系统的构建第33-52页
    2.1 系统构建的必要性第33页
    2.2 脉冲激光沉积工作流程及系统结构第33-37页
        2.2.1 系统工作流程第33-34页
        2.2.2 系统硬件第34-36页
        2.2.3 系统软件第36-37页
    2.3 各个子系统与 PC 的集成第37-51页
        2.3.1 PC 与 ACM1000 的通信第37-40页
        2.3.2 PC 对 VAT PM5 的控制第40-41页
        2.3.3 PC 对 ACT600T 的控制第41-43页
        2.3.4 PC 对 SRS10A 的控制第43-45页
        2.3.5 PC 对步进电机的控制第45-47页
        2.3.6 PC 对激光器的控制第47-48页
        2.3.7 多靶逐层沉积的实现第48-50页
        2.3.8 沉积过程可视化的实现第50-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富锂正极薄膜及全固态电池的制备与表征试验第52-62页
    3.1 富锂正极薄膜的制备与表征第52-58页
        3.1.1 富锂正极靶的制备与表征第52-54页
        3.1.2 基底的处理第54-55页
        3.1.3 富锂正极薄膜的制备第55-56页
        3.1.4 富锂正极薄膜的表征第56-58页
    3.2 基于富锂正极薄膜的全固态电池的制备与表征第58-61页
        3.2.1 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第58-60页
        3.2.2 负极的制备与表征第60页
        3.2.3 基于富锂正极薄膜的全固态电池的制备与表征第60-61页
    3.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脉冲激光沉积富锂正极薄膜及其性能分析第62-75页
    4.1 富锂正极靶及其性能第62-64页
    4.2 富锂正极薄膜及其性能第64-74页
        4.2.1 结构——XRD 结果分析第64-66页
        4.2.2 表面形貌与成分——FESEM、AFM、EDX 结果分析第66-68页
        4.2.3 元素化合价——XPS 结果分析第68-69页
        4.2.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9-71页
        4.2.5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计算第71-72页
        4.2.6 多靶沉积富锂正极薄膜及其性能第72-74页
    4.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基于富锂正极薄膜的全固态电池第75-93页
    5.1 Li-rich/LLZO/Li第75-81页
    5.2 Li-rich/LAGP/TiO2第81-88页
    5.3 Li-rich/LICGC/Li第88-92页
        5.3.1 XRD 结果分析第88-89页
        5.3.2 AFM 结果分析第89-90页
        5.3.3 电化学测试结果分析第90-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8例子宫和卵巢宫内膜样原发双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下一篇:Evolocumab降低LDL-C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