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WAP的产生及发展 | 第12-13页 |
1.1.2 WAP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13-15页 |
1.2 WAP安全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移动安全技术的相关介绍 | 第20-38页 |
2.1 相关数学基础 | 第20-21页 |
2.2 相关安全技术 | 第21-27页 |
2.2.1 对称密码技术与非对称加密技术 | 第21-24页 |
2.2.2 无线公钥基础设施 | 第24页 |
2.2.3 身份认证机制 | 第24-26页 |
2.2.4 安全协议 | 第26-27页 |
2.3 基本密钥交换协议 | 第27-29页 |
2.3.1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 第27-28页 |
2.3.2 基于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28-29页 |
2.4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 第29-30页 |
2.4.1 椭圆曲线的选取 | 第29页 |
2.4.2 椭圆曲线与Diffl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相结合 | 第29-30页 |
2.5 WAP体系结构 | 第30-33页 |
2.6 WAP的网络模型 | 第33-34页 |
2.7 WAP的安全需求 | 第34-35页 |
2.8 WAP面临的安全威胁 | 第35-37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WAP工作模型的选择及改进协议的提出 | 第38-49页 |
3.1 WAP工作模型的选择 | 第38-40页 |
3.1.1 WAP网关及其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38-39页 |
3.1.2 WAP工作模型的选择 | 第39-40页 |
3.2 对无线传输层WTLS协议安全性的分析 | 第40-46页 |
3.2.1 WTLS协议的构造及其安全特性 | 第41-42页 |
3.2.2 WTLS中的握手协议 | 第42-44页 |
3.2.3 WTLS握手协议的安全缺陷及基于口令认证密钥交换算法的提出 | 第44-46页 |
3.3 WTLS握手协议改进方案的提出 | 第46-48页 |
3.3.1 握手协议中的ECDH密钥交换算法 | 第46-47页 |
3.3.2 基于ECDH算法的改进协议的提出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握手协议的改进 | 第49-55页 |
4.1 改进协议的描述 | 第49-51页 |
4.2 协议安全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 改进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基于OPNET的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55-68页 |
5.1 仿真软件OPNET简介 | 第55-56页 |
5.2 建模 | 第56-63页 |
5.2.1 Client的进程模型 | 第56-61页 |
5.2.2 节点模型 | 第61-62页 |
5.2.3 网络模型 | 第62-63页 |
5.3 网络性能指标的选取 | 第63-64页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4-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8-70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