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箱型梁的制造与性能试验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工程概况 | 第11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混凝土水化热 | 第11-12页 |
1.2.2 预应力损失 | 第12-13页 |
1.2.3 混凝土收缩、徐变 | 第13-15页 |
1.2.4 温度效应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工艺试验 | 第17-18页 |
1.3.2 长期观测 | 第18-19页 |
第2章 32 m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型梁试制 | 第19-25页 |
2.1 设计说明 | 第19-22页 |
2.1.1 设计内容 | 第19页 |
2.1.2 设计依据 | 第19页 |
2.1.3 设计原则及技术参数 | 第19-21页 |
2.1.4 材料 | 第21页 |
2.1.5 构造及其它 | 第21-22页 |
2.2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32 m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型梁试验研究 | 第25-55页 |
3.1 水化热研究 | 第25-32页 |
3.1.1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3.1.2 测点布置 | 第25-26页 |
3.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3.1.4 有限元分析 | 第28-31页 |
3.1.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2 混凝土强度与弹性模量 | 第32-36页 |
3.2.1 方案设计与方法 | 第32页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3 预应力损失 | 第36-48页 |
3.3.1 管道摩阻损失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3.3.2 管道摩阻损失计算 | 第37-38页 |
3.3.3 管道摩阻损失实测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3.3.4 管道摩阻损失研究 | 第39-40页 |
3.3.5 管道摩阻损失结论 | 第40页 |
3.3.6 锚口及喇叭口摩阻损失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3.3.7 锚口及喇叭口摩阻损失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3.8 钢丝回缩量产因及测试方法 | 第42-43页 |
3.3.9 钢丝回缩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3页 |
3.3.10 梁体变形简介及测试方法 | 第43-45页 |
3.3.11 梁体变形测试结果 | 第45页 |
3.3.12 梁体变形有限元分析 | 第45-47页 |
3.3.13 梁体变形分析 | 第47页 |
3.3.1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4 预应力传递长度 | 第48-52页 |
3.4.1 预应力传递长度初定 | 第48页 |
3.4.2 有限元分析 | 第48-49页 |
3.4.3 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49页 |
3.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3.4.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5 跨中截面预应力分布 | 第52-54页 |
3.5.1 张拉施工过程简介 | 第52页 |
3.5.2 试验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52-53页 |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页 |
3.5.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32 m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型梁长期监测 | 第55-74页 |
4.1 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梁体上拱度 | 第55-65页 |
4.1.1 徐变、收缩模式的选择 | 第55-58页 |
4.1.2 梁体弹性上拱度 | 第58-60页 |
4.1.3 收缩徐变测试原理及测点布置 | 第60-64页 |
4.1.4 试验数据处理 | 第64-65页 |
4.1.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5页 |
4.2 箱型梁温度梯度 | 第65-73页 |
4.2.1 试验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66页 |
4.2.2 有限元分析计算 | 第66-68页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