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福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6页
目录第6-9页
绪论第9-13页
    1 选题背景第9页
    2 研究目标第9-10页
    3 研究思路第10页
    4 研究方法第10页
    5 研究意义第10页
    6 研究技术路线第10-13页
第1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第13-29页
    1.1 相关概念第13-18页
        1.1.1 生产性服务业第13-17页
        1.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17-18页
    1.2 相关理论第18-20页
        1.2.1 主要集聚理论的演化第18-19页
        1.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第19-20页
    1.3 研究进展第20-29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23-27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与启示第27-29页
第2章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第29-35页
    2.1 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第29-30页
        2.1.1 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第29页
        2.1.2 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第29-30页
    2.2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轨迹第30-33页
        2.2.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第30-32页
        2.2.2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水平第32-33页
    2.3 福建省各地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轨迹第33-35页
        2.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第33页
        2.3.2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发展趋势第33-35页
第3章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第35-51页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35-37页
        3.1.1 数据来源第35页
        3.1.2 研究方法第35-37页
    3.2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第37-39页
        3.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37页
        3.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时间演化第37-39页
    3.3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第39-41页
        3.3.1 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总体差异第39-40页
        3.3.2 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差异变化趋势第40-41页
    3.4 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第41-51页
        3.4.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第41-44页
        3.4.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演变第44-51页
第4章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形成机制第51-59页
    4.1 回归分析第51-53页
        4.1.1 指标依据第51-52页
        4.1.2 建立回归模型第52-53页
    4.2 形成机制分析第53-54页
        4.2.1 资本要素第53页
        4.2.2 科技文化因素第53页
        4.2.3 政府行为第53-54页
        4.2.4 城市等级和规模第54页
        4.2.5 制造业规模第54页
    4.3 实证研究——以厦门市为例第54-59页
        4.3.1 厦门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演化特征第54-55页
        4.3.2 厦门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演化的主要因素第55-59页
第5章 结论与对策第59-65页
    5.1 结论第59-61页
        5.1.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第59页
        5.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逐渐增强第59-61页
        5.1.3 人口、政府行为、高等院校影响集聚程度第61页
    5.2 发展对策第61-65页
        5.2.1 完善区域环境,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61-63页
        5.2.2 夯实基础产业,突出优势产业第63-65页
第6章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3-75页
致谢第75-77页
个人简历第77-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西方修辞学角度分析英语新闻语篇对受众的劝说性--以西方媒体对叶诗文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取得冠军的报道为例
下一篇:敖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