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7页 |
1.1.1 中国经济还处于转轨期 | 第12-13页 |
1.1.2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13-15页 |
1.1.3 十八大关于全面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精神指引 | 第15-16页 |
1.1.4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1.2.1 国外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2 国内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0-22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23-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4 研究的创新 | 第24-25页 |
1.4.5 工作量 | 第25-27页 |
第2章 乌海市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44页 |
2.1 乌海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 第27-32页 |
2.1.1 乌海市概况 | 第27-28页 |
2.1.2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28-30页 |
2.1.3 资源环境情况 | 第30-32页 |
2.1.4 乌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划分 | 第32页 |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 | 第32-33页 |
2.2.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含义 | 第32-33页 |
2.2.2 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33页 |
2.3 乌海市煤炭资源现状评价 | 第33-35页 |
2.3.1 乌海市煤炭资源赋存情况 | 第33页 |
2.3.2 乌海市区域资源赋存背景 | 第33-34页 |
2.3.3 资源战略地位评价 | 第34页 |
2.3.4 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34-35页 |
2.4 乌海市因为资源枯竭而产生的问题 | 第35-37页 |
2.4.1 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 第35页 |
2.4.2 三次产业的比例不能协调发展 | 第35-37页 |
2.4.3 煤炭产业发展而带来的民生问题 | 第37页 |
2.5 未来煤炭生产及需求预测分析 | 第37-38页 |
2.5.1 煤炭生产开发预测 | 第37-38页 |
2.5.2 煤炭消耗量预测 | 第38页 |
2.5.3 动用煤炭储量预测 | 第38页 |
2.6 未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趋势分析 | 第38-40页 |
2.6.1 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限制因素 | 第38-39页 |
2.6.2 乌海市可供开采煤炭资源评估 | 第39-40页 |
2.6.3 煤炭资源衰竭的其他方面论证 | 第40页 |
2.7 煤炭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40-43页 |
2.7.1 煤炭城市一般演变规律的体现 | 第40-41页 |
2.7.2 经济发展阶段演化的要求 | 第41-42页 |
2.7.3 破解当前产业困境的需求 | 第42页 |
2.7.4 乌海市的转型方向 | 第42-4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总结及乌海市的转型思路 | 第44-59页 |
3.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总结 | 第44-52页 |
3.1.1 德国鲁尔工业区 | 第44-45页 |
3.1.2 日本九州 | 第45-48页 |
3.1.3 英国伯明翰的经济转型道路 | 第48-50页 |
3.1.4 法国洛林 | 第50-52页 |
3.2 国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总结 | 第52-56页 |
3.2.1 阜新市 | 第52-54页 |
3.2.2 石嘴山市 | 第54-56页 |
3.3 经验总结 | 第56-57页 |
3.4 国内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对乌海市的启示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仿真模型及其模式选择 | 第59-108页 |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在乌海市经济转型中的应用 | 第60-73页 |
4.1.1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简介 | 第60-65页 |
4.1.1.1 反馈系统及其因果关系回路 | 第60-61页 |
4.1.1.2 SD 模型仿真流量图 | 第61-64页 |
4.1.1.3 SD 模型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 | 第64-65页 |
4.1.2 SD 模型的检验与证明 | 第65-67页 |
4.1.3 城市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分解 | 第67-71页 |
4.1.4 城市经济系统动力学研究过程及步骤 | 第71-72页 |
4.1.5 系统动力学与城市经济系统转型 | 第72-73页 |
4.2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73-77页 |
4.2.1 城市经济系统转型问题的提出 | 第73-74页 |
4.2.2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建模目的 | 第74页 |
4.2.3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的界限及架构 | 第74-76页 |
4.2.4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建模思想 | 第76-77页 |
4.3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 第77-93页 |
4.3.1 城市经济转型的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77-87页 |
4.3.2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87-88页 |
4.3.3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 | 第88页 |
4.3.4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变量及表达式 | 第88-93页 |
4.4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 SD 模型仿真的实证分析 | 第93-107页 |
4.4.1 乌海市经济转型 SD 模型的初始化 | 第93-96页 |
4.4.2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 SD 模型的系统仿真与结果 | 第96-107页 |
4.4.2.1 乌海市经济系统的 SD 模型仿真及检验 | 第96-101页 |
4.4.2.2 乌海市经济发展系统预测 | 第101页 |
4.4.2.3 乌海市经济转型系统的因素分析 | 第101-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5章 乌海市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向 | 第108-132页 |
5.1 乌海市城市发展状况与系统仿真结果的契合点 | 第108-111页 |
5.1.1 乌海市城市发展状况 | 第108-110页 |
5.1.2 乌海市现状与系统仿真结果的契合点 | 第110-111页 |
5.2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关键点所在 | 第111-125页 |
5.2.1 乌海市第二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 第111-119页 |
5.2.2 发展以旅游业、物流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 第119-122页 |
5.2.3 打造乌海特色农业的循环产业链 | 第122-125页 |
5.3 转型期内乌海市的城市发展定位 | 第125-126页 |
5.4 经济转型期内乌海市城市建设发展设想 | 第126-130页 |
5.4.1 加强三城区联系,合理布局城市结构 | 第126-127页 |
5.4.2 明确未来乌海三区主导产业定位,加强三区产业对接 | 第127-129页 |
5.4.3 改善城市生态宜居环境 | 第129-13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6章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对策 | 第132-159页 |
6.1 乌海市产业政策的调整 | 第132-139页 |
6.1.1 第一产业:做精 | 第132-134页 |
6.1.2 第二产业:优化 | 第134-136页 |
6.1.3 第三产业:提升 | 第136-139页 |
6.2 环境友好型乌海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139-148页 |
6.2.1 工业节能工作主要目标 | 第139-140页 |
6.2.2 工业节能工作重点工作及措施 | 第140-142页 |
6.2.3 乌海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 第142-146页 |
6.2.4 乌海市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 | 第146-148页 |
6.2.5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保障措施 | 第148页 |
6.3 推动城市转型,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 第148-151页 |
6.3.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 第148-149页 |
6.3.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149-150页 |
6.3.3 凝聚城市特色元素,树立城市特色形象 | 第150-151页 |
6.4 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建设和谐乌海 | 第151-154页 |
6.5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第154-156页 |
6.6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 第156-157页 |
6.6.1 深化体制改革 | 第156-157页 |
6.6.2 加强区域合作 | 第157页 |
6.6.3 扩大对外开放 | 第15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5页 |
7.1 结论 | 第159-160页 |
7.2 进一步的展望 | 第160-163页 |
7.3 结束语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3页 |
附录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