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评阅表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简要评述 | 第14页 |
1.3 论文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论文总体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16-17页 |
2.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17-19页 |
2.2.1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渊源 | 第17-18页 |
2.2.2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分析 | 第19-28页 |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19页 |
3.2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理论 | 第19-21页 |
3.2.1 产业结构演变模式 | 第19-21页 |
3.2.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研究 | 第21页 |
3.2.3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 | 第21页 |
3.3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 第21-24页 |
3.3.1 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3.3.2 西北地区产业分布和经济发展现状 | 第22页 |
3.3.3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 第22-24页 |
3.4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 | 第24-26页 |
3.4.1 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4.2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 | 第25-26页 |
3.5 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检验 | 第28-35页 |
4.1 区域经济增长σ收敛的检验 | 第28-29页 |
4.2 区域经济增长β收敛的检验 | 第29-31页 |
4.2.1 绝对β收敛的检验 | 第29-30页 |
4.2.2 条件β收敛的检验 | 第30-31页 |
4.3 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β收敛的检验 | 第31-34页 |
4.3.1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 第31-33页 |
4.3.2 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影响 | 第33-34页 |
4.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35-43页 |
5.1 方法介绍 | 第35-37页 |
5.1.1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 第35-36页 |
5.1.2 相对增长率的分解 | 第36页 |
5.1.3 空间自相关理论和 GIS 系统 | 第36-37页 |
5.2 西北五省的偏离份额分析 | 第37-39页 |
5.2.1 省级偏离份额分析 | 第37-38页 |
5.2.2 产业总体情况的分析 | 第38-39页 |
5.3 地级市偏离份额空间分析 | 第39-42页 |
5.3.1 偏离份额空间分布情况 | 第39-40页 |
5.3.2 偏离份额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5.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6.1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43页 |
6.1.1 健全市场和政府双重调节机制 | 第43页 |
6.1.2 完善资本市场,促进产融结合 | 第43页 |
6.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6.2.1 发挥科技带动作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 第43-44页 |
6.2.2 做好配套设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 第44页 |
6.2.3 发展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 | 第44-46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7.1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46页 |
7.1.1 研究的结论 | 第46页 |
7.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6页 |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