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第四方物流系统基础理论 | 第17-24页 |
·第四方物流理论 | 第17-19页 |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 | 第17-18页 |
·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 | 第18页 |
·第四方物流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复杂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系统的定义 | 第19页 |
·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 | 第20页 |
·Multi-Agent 理论 | 第20-23页 |
·Agent 的定义及特点 | 第20-22页 |
·Multi-Agent 的特点 | 第22页 |
·Multi-Agent 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第四方物流系统运作模式 | 第24-36页 |
·第四方物流系统目标与构成 | 第24-27页 |
·第四方物流的服务目标 | 第24页 |
·第四方物流的组成对象 | 第24-25页 |
·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 | 第25-27页 |
·第四方物流系统资源整合思路 | 第27-30页 |
·第四方物流系统中合作伙伴关系 | 第27页 |
·第四方物流系统作业要素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方物流系统的目标及任务 | 第29-30页 |
·第四方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优化指标体系 | 第30-35页 |
·构建资源整合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1页 |
·资源整合指标的选择 | 第31-32页 |
·资源整合指标的计算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 Multi-Agent 的 4PL 资源整合优化模型 | 第36-53页 |
·第四方物流系统的Agent 架构 | 第36-41页 |
·第四方物流系统架构 | 第36-37页 |
·Multi-Agent 的结构设计 | 第37-39页 |
·Multi-Agent 模块参数的选择 | 第39-41页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41-48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 第41-42页 |
·人工神经元与激活转移函数 | 第42-46页 |
·BP 神经网络模型 | 第46-48页 |
·Multi-Agent 系统的建模 | 第48-52页 |
·Multi-Agent 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48-49页 |
·Multi-Agent 模块的逻辑结构设计 | 第49-50页 |
·主要语言及程序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Multi-Agent 的4PL 资源整合优化模型的应用 | 第53-64页 |
·数据样本的选取及处理 | 第53-60页 |
·永年县紧固件行业发展概况 | 第53页 |
·相关合作商经营数据的收集 | 第53-55页 |
·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 第55-60页 |
·网络结构的选取及训练 | 第60-62页 |
·网络结构和参数的选取 | 第60-61页 |
·网络的误差检测 | 第61-62页 |
·数据的保存及利用 | 第62页 |
·4PL 系统资源整合优化模型的应用 | 第62-63页 |
·案例分析 | 第62页 |
·提高系统资源效率的对策及建议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68-70页 |
附录2 Multi-Agent 程序 | 第70-73页 |
附录3 BP 神经网络程序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